背叛:一种悄无声息的痛

趣奇奇
·
·
IPFS
自我修复指南

许多人认为,“背叛”只有在出轨、欺骗或被抛弃时才算真正成立。

但实际上,背叛并不总是以事实落地的形式出现。更多时候,它是一种感觉,一种信任与承诺被悄悄撕裂后的腐蚀感。它无声地侵蚀,一点点模糊了彼此曾共同建起的信任之墙。而这种“承诺”有时是明确表达的,但更多时候,是一种情感上的默认:我们之间“理应如此”,我们之间“不必说出口”。

就像一个一直默默站在你身后的人,某天突然转身离开,甚至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你发现时,便陷入一种复杂的情绪:慌乱、气愤、羞耻、失落、甚至莫名的自责。但“调转方向”这样的比喻,或许还不足以呈现那种钝痛。让我试着画出几个更贴近现实、也更直击人心的说法。

在一段排他性的亲密关系中,伴侣爱上了别人,并去为此付出了行动,即使在这段关系中,他们并没有发生性行为。

在某些场合,本该是与伴侣产生的互动,伴侣却回避或有意的疏远和将自己排开。

想要了解的真相,对方却选择逃避。甚至还有种明明想要拉进关系,但对方的回应却像是你把他推的更远的样子。

有的时候,欺骗并不是非要是从口中说出“谎言”才是欺骗,而是,一个人本应回应你、站在你身边、给予你所需的情感联结和解释,但他们选择回避、冷处理、不给答案,这本身就构成了对关系的背叛和对真相的遮蔽,这也算得上是隐性式的“欺骗”。

这种伤害太过于隐蔽,以至于当事人都察觉不到痛苦的来源,转而不断的怀疑自己,甚至认为自己过于敏感。

当经历了这样的排挤与欺骗,人就会一遍一遍的问自己:

“他明知道这样会伤我,为什么还要做?”

“我是不是不值得被回应?”

“他是不是早就想离开了,却不说?”

“这段关系是不是早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维系了?”

被这些问题萦绕,就是找不到出口,想要忽略这种敏感,可悲伤和痛苦却又是真真实实的存在。

说到这里,或许也有“敏感”之人能感同身受,我想为自己建立一座避难小屋,和有同样感觉的人避避雨。

面对真相的勇气,有时候并不是我自己给的,而是“背叛者”从背后推了我一把。对方的回避、退缩、从我身后悄悄撤走,这些事实,我不如大方地承认,何必再去追着一个说不出口的人那里要解释?

我不再怀疑自己,那些自我怀疑只会像燃起的纸火星,一点点蚕食掉我对自己原有的信任与信心。

我不喜欢痛哭一场,那样的情绪爆炸只会招来更大的痛苦。反而是静静地坐下来默思,常常能给予我真正解决痛苦的力量。

肯定自己的“敏感”,否定那种“我是不是不值得”的念头,这是我必须承认的第一件事。伤心本身并不羞耻,所以也不必强撑、不必压抑、不必硬逼自己“走出来”。我开始允许自己疼痛,允许自己困惑,然后轻声地告诉自己:

“我正在努力理解这一切,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有时候脑中会突然跳出这样的想法:“我要报复那个背叛我的人。他可以背叛我,那我也可以!”

No.

不。

请立刻、马上停下来。

那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想法。我明白那是愤怒,是伤害之后自然产生的自保机制,但我不能让它成为行为的指南。对方之所以背叛,只是因为他在某个瞬间没能在人性的诱惑前站稳。而我,不需要用他的失误为自己的坠落找理由。

如果我因此走上伤害他人、报复的路,只会让自己陷得更深。人的情绪不是一扯就断的绳子,起了念头,抽离就不再简单。

整理自己,比整理别人,更有性价比。

我愿意站在一个更理解人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一切:我知道,人类天生容易追求新鲜、趋利避苦,甚至一不小心就会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人。我理解,但不代表我要接受;我能理解,但不代表我必须原谅。

我会把选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是“他值不值得”,

而是“我愿不愿意”。

如果我愿意,那我就重新设定边界,清晰而坚定,不再模糊。

如果我不愿意,那我就转身离开,把“离开”当作一次诚实的回应,对自己不再逃避。

有时候我必须承认,人在面对挫折时,会激发出一种微妙的、令人惊讶的内在化学物质。这种力量不但能缓解痛苦,甚至能反过来成为进化自我的能量。

在那一刻,我佩服人类的修复能力,佩服自己能够在破碎之后,仍然一点点把自己缝补起来。

是的,我经历了背叛,曾经被放在“新鲜感”的对比中,甚至被轻易地丢下。但到最后,这些都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能平静地吃完一顿饭,睡一夜好觉,为自己点亮一盏灯的那个人,是我自己。

在这间我为自己建起的小屋里,

我不需要成为刀枪不入的人,

我只需要成为那个愿意修复自己的人。

我不急着走出困境,

我不靠“忘记”,也不靠“麻木”。

我只是允许自己,重新去爱自己。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趣奇奇我是趣奇奇 我想把观察写出来,思考记下来。
  • 来自作者

困中清醒,是人之可贵

被看不见的渴望:老年人的情感自由与亲密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