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佛諮|臨床佛學與安寧療護

子非魚
·
·
IPFS
·
佛教宗教師的靈性照顧

■ 筆記

臨床佛學的理念

臨床佛學結合醫學與佛學研究,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佛與醫學結合的「現代意義」,分述如下:

  1. 醫學與佛學的結合是癌末病人臨床整體痛的最佳解決策略。

  2. 醫療照顧的不足必須借重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應用必須以臨床醫為基礎。

  3. 臨床醫學需要借重佛學,發展出呼應時代需求的靈性照顧。

  4. 醫學與佛學結合的具體表現,是將臨床佛教宗教師納入安寧團隊核心成員。

  5. 靈性照顧理論與實際的發展,有賴於臨床佛學在照護上不斷的研究。

臨床佛學——醫學與佛學的結合,有以下的臨床應用:

  1. 瞭解癌末病人受苦的意義。

  2. 安寧緩和醫療之死亡準備。

  3. 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4. 臨床說法與助念。

  5. 法門的臨床應用。

  6. 死亡恐懼之解脫。


臨床佛學診治模式

身心靈中靈性是超越身心的內在生命力,有知有覺仍屬於身體心理部分,主客觀之外尚有直覺層次,需要靠感應,非語言文字說明。靈性照顧是不同層次靈性境界間的感動呼應。臨床佛學就醫療觀點,依據本土化靈性照顧架構應用四聖諦在診斷治療。

苦、集、滅、道相當於以問題導向之臨床醫學診治模式:

  • 主觀(苦)

  • 客觀(集)

  • 評估定目標(滅)

  • 處置計畫(道)

本土化靈性照顧的架構五階段,即:

  1. 病情告知

  2. 接受死亡

  3. 感應靈性存在

  4. 依持法門

  5. 邁向成佛之道

以成佛之道作為臨床指引,來瞭解佛法應用於本土化靈性照顧的架構,進而「信、願、行」達成善終目標,作為臨床佛學的核心理念。


■ 心得

佛學諮商很大一部分側重於臨終關懷與悲傷輔導,這或許是因為佛教典籍中有許多關於死亡的論述。然而,這類應用在實務上往往從信仰層面切入。許多人是在面臨生命末期或親人離世時才接觸佛教,但隨著事件落幕,他們又與佛教漸行漸遠。

換言之,這或許只是一種暫時尋求慰藉的權宜之計。所謂的「信仰」,在某種層面上也可說是一種「魅惑」狀態。因為處於這種狀態,人們才得以相信受苦是有意義的、人生是有價值的、未來(來世)是光明的,甚至能因此奉獻自己的一切。

雖然這種儀式性、魅惑性與信仰性的方式,確實能幫助人們度過人生的苦難,但我認為這並非佛教所獨有,其他宗教也同樣能辦到,甚至某些邪教可能做得更「有效」。因此,佛法與諮商的交集不應僅止於此,佛教經論中的許多思維與修持,更值得應用於現代心理諮商之中。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