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Waits:描繪美國孤寂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

有一個老歌手叫 Tom Waits,他的嗓子似吞煙硝灌烈酒,半世紀來就這麼悠悠唱著社會底層和邊緣人,再到世上所有那些悲傷落拓者的故事,低迴繚繞於小鎮街頭、酒館、公路、紅燈區,滿佈著頹廢、流浪、逃亡、變調童話、畸人異事的鏗鏘詩句,譜成一首首綜合爵士、藍調、民謠、另類、前衛實驗與罕見樂器錯落有致的歌曲畫面,就像是把五〇年代垮派詩人浪跡天涯的不羈與隨性帶進二十世紀末的近代,一方面不斷往前創造,另一方面又持續纏繞懷舊時光。
我用了將近兩個月,聽了 30 張唱片,其中正式專輯 17 張,總算把他完全攻略掉,了結一樁畢生夢想。
Tom 是極為擅長用聲音構建風景的表演大師,但妻子 Kathleen Brennan 也功不可沒,他們從 1980 年結褵至今共同創作出無數高水準音樂,後期更齊任專輯製作人,足見 Tom 對她的信任與依賴。Tom 稱讚 Kathleen 以夢境創作,而他自己則以俗世創作,兩人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由於他的歌詞裡面太多隱喻、典故、老梗、舊物,敘事功力堪比民謠前輩,所以我動用 ChatGPT 逐句翻譯並解釋,掌握了許多歌曲的內涵;再搭配維基百科與 Allmusic 的評論,聽起來更是滋味豐富而獲益良多。
錄音室專輯
Closing Time (1973):仍然是我的荒島唱片,每一首歌都是寶藏。
The Heart of Saturday Night (1974):百聽不厭的「聖地牙哥小夜曲」呀!
Nighthawks at the Diner (1975):為了呈現在爵士俱樂部演唱的氛圍,邀請了一些觀眾到錄音室所錄下的「錄音室現場」唱片,以 Tom 的談話 + 唱歌的形式反覆進行,很特別。和前張專輯才相隔一年,明顯感覺到他被烈酒灼燒嗓子就是由此開始。
Small Change (1976):逐漸走出自身,歌中人物開始多樣化。
Foreign Affairs (1977):黑色電影風格由此開始。看看這首歌名〈Medley: Jack & Neal/California, Here I Come〉,Jack Kerouac 和 Neal Cassady 這兩名在路上的垮派人物都出現了,銷魂吶!
Blue Valentine (1978):更多藍調。
Heartattack and Vine (1980):更多電吉他。迥異於後來 Bruce Springsteen 用藍領青年掙脫底層的勵志口吻翻唱〈Jersey Girl〉,Tom 原版唱的是一派浪漫灑脫。兩人風格差異明顯,讓相同主題獲得截然不同的表現。
Swordfishtrombones (1983):風格丕變,場景從酒館變成馬戲團,超級大轉型由此開始。Tom 在 1980 年和演員 Kathleen Brennan 結婚,雖然她在這張石破天驚的專輯中尚未現身,但之後的專輯全都少不了她,可以想見她對 Tom 影響之巨。
Rain Dogs (1985):鼎鼎大名之作,但直到此刻我才首度聽完,以前只聽過幾首零星的歌。第一次聽完就愛上,真是經典無誤!Kathleen 在專輯中和 Tom 合寫了超級動人的抒情曲〈Hang Down Your Head〉,從此正式開啟夫妻倆的合作。這首歌已經成為我這趟 Tom Waits 之旅中最愛聽的歌~
Franks Wild Years (1987):和前兩張專輯一起被稱為「法蘭克三部曲」,這八〇年代的三張神聖與世俗兼備的傑作,打下 Tom 後面音樂的大方向。
Bone Machine (1992/9):葛萊美得獎大作,Kathleen 從此正式開始掛名製作人。
The Black Rider (1993):音樂劇歌曲。
Mule Variations (1999):工業敲打、破罐破摔,充滿不和諧聲音和主題的前衛品。
Alice (2002):鋼琴唯一主導的畸美黑色童話。
Blood Money (2002):和《Alice》同時發表,都是為之前音樂劇所寫的歌,但這張更囂張狂亂。
Real Gone (2004):Tom 拋去自己最擅長的鍵琴,改以吉他與弦樂器挑大樑,冒險之舉,成功之果。
Bad as Me (2011):Tom 迄今最後一張專輯,風格滿是復古流亡逃逸,集多年功力之大成。
原聲帶
One from the Heart (with Crystal Gayle) (1982)
Night on Earth (1992/4)
現場專輯
Big Time (1988)
Glitter and Doom Live (2009):前一年的巡演紀錄,最後一軌是長達 35 分鐘的穿科打諢,Tom 本就擅在唱歌之間講笑話(第三張專輯《Nighthawks at the Diner 》即為代表),但這半個多小時已經超越了極限 XD
Easy Street - Live & Remastered (2015):1975 廣播節目現場,嗓音還沒燒爛時期。
合輯、選輯、盒裝
Anthology of Tom Waits (1984)
Asylum Years (1986)
The Early Years, Volume One (1991)
The Early Years, Volume Two (1993):以上兩張早期珍寶很值得。
Beautiful Maladies – The Island Years (1998)
Used Songs 1973–1980 (2001)
Orphans: Brawlers, Bawlers & Bastards (2006):26 首遺珠與收錄於其他唱片的歌,加上 30 首新創作,總共 56 首的超級厲害三段式主題——專輯名稱及呈現了狂野、抒情、怪誕——的大合集,但實際上僅 14 首能在其他專輯找到。其實還不只,根據維基百科所述,這套黑膠版的第七張包含了 6 首歌,是 CD 和串流所沒有的,所幸 YouTube 上都有,我也都聽完了。這五六十首歌曲幾乎完整示範了 Tom 整個生涯的風格,好聽又具代表性。
Tom Waits 在 2011 年的《Bad as Me》之後至今都沒有推出新專輯,只有在幾張合輯中貢獻零星單曲與和其他藝人的合作。我特別想提 2013 年和滾石樂團吉他手 Keith Richards 的合唱曲(他倆過去就多次合作過),這首 19 世紀的美國老民謠被他們唱得淒美滄桑,極有味道!
還有一首 2018 年的〈Bella Ciao〉(姑娘,再見)是和他長年老搭檔吉他手 Marc Ribot 翻唱一首二戰期間在義大利的反法西斯游擊隊之間傳唱的老民謠。同上首,Tom 特別醉心於老時代的風華和滄桑,表現起來亦獨具韻味,更是超對我的味啦。
看維基百科的說明,知道 Tom Waits 有在一部叫做《Ironweed》的電影中尬一角,該片男主角傑克・尼克遜說在排練時看到 Tom「有種隨時可能攔腰摔倒在地板上的感覺,就像小鎮公園裡的醉漢,手裡拿著冰淇淋,蹣跚前行,同時又專注於不讓冰淇淋掉下來」。這段描述太傳神且吸引人,我不曉得這片於是去查,1987 年的電影,改編自 William Kennedy 的同名原著小說。然後發現此書竟然台灣有出,叫做《紫苑草》,而且入選二十世紀百大英文小說。如此之書豈能錯過,馬上借閱。

這簡直就是一本宛如將 Tom Waits 歌詞轉化成為的小說,出版於 1983 年,寫的卻是三〇年代經濟大蕭條時由流浪和心碎人所構成的底層故事。
「上帝愛賊。」魯迪說,「我就是賊。」
「我們都是賊,」法蘭西斯說,「你偷了什麼?」
「我偷了我太太的心。」魯迪說。
「你怎麼處理?」
「還回去了。不值得留。你知道銀河在哪裡嗎?」
「在上面的某個地方。」法蘭西斯說著,抬起頭望著天空,天上如同他見過的一般,繁星點點。
酒瓶和月亮飛越天堂時發出彷彿斑鳩琴的空靈樂音。
「斑鳩琴的音樂。超級甜美的斑鳩琴聲。是那個空威士忌酒瓶發出的聲音。威士忌酒瓶和月亮。」
法蘭西斯再次聆聽月亮和酒瓶發出的聲音,那聲音比之前還清楚。只要聽到那樂音,你就不必再躺在那裡,你可以從那張舊帆布床上跳起來,走到閣樓的後窗去看老傑克放出他的鴿子。
無意間發現鑽石,美得像一部散文詩,用殘破補綴心碎,賺了我好些熱淚。毫不起眼的紫苑草,隨風飄零,野生莽活,一如英文 ironweed。是為書名。
看書時耳機裡放著 Tom Waits 的抒情曲,那是何等情懷呀,視線給酸楚的文字和音樂模糊了焦點。輾轉認識了的 William Kennedy 和《紫苑草》,已成為我今年最愛書。不過改編電影我還沒看,倒是接連看了三部跟 Tom 有關的電影,包含由他主演的《不法之徒》(Down By Law,1986)、獻聲的《神秘列車》(Mystery Train,1989)以及獻曲的《地球之夜》(Night On Earth,1991),三部都是知名獨立電影導演吉姆・賈木許的作品。前面提到傑克・尼克遜描述 Tom 的那段話,在看過《不法之徒》中他的演出(主角之一)後完全可以想像,也像極了《Tom Waits for No One》 這齣短片中用卡通呈現他的模樣:
這是完成於 1979 年的手繪真人演出卡通短片,那是在 MTV 台出現之前的 MV,背景歌曲是 Tom 第四張專輯《Small Change》 中的歌〈The One That Got Away〉。影片當時放映後沒有正式出版,直到前幾年才出現在 YouTube 上。俗豔落拓氣息一如這張專輯的封面,香啊!
來自下層的音樂、文學、電影,Tom Waits 交織了古今、穿越了時空,就像一個不與上流妥協的民間萬象專家,是「美國最優秀的後 Dylan 時代歌手兼創作者之一」,根據傳記作者 Patrick Humphries 所言,並將他與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並列為「兩位描繪美國孤寂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事實上,Tom 的第三張專輯《Nighthawks at the Diner》封面靈感就來自霍普的名畫《夜鷹》(Nighthawks):

Nighthawks 這幅畫的場景是餐廳,講到餐廳就想提一下位在天母的「等待湯姆咖啡 Tom, Waits Café」,看他的店名與招牌、大量黑膠唱片和書籍,以及牆上眾樂手的黑白照片,就明瞭老闆興之所在。當然,無菜單家常菜更是令人難忘。只可惜,此店如今已成追憶。


走了這趟 Tom Waits 後我的耳界大開,尤其是爵士樂領域(特別是老式大樂隊搖擺和人聲爵士)被我更認真放在心上,往後要好好進入這一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