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商鞅文化1.5、赏民篇——孔子赏贵族,商鞅赏功民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孔子赏血统、赏门第,贵族无功也得禄;商鞅实行军功爵制,不分贵贱,唯功是赏。普通人也可凭战功立爵,纨绔子弟若无功便无禄。此“赏民”之术,是以公正取代血统特权,以功劳代替空头仁义,激励社会向上流动。赏功励民,则国强;赏贵压贱,则国弱。商鞅把赏赐还给了真正为君国付出的人。

一、赏民的核心

刑罚是防恶的利器,赏赐是勉善的根本。赏谁?不赏谁? 直接决定社会的风气与格局。

  • 若赏赐只在贵族之间流转,小民就永远没有动力。

  • 若赏赐以功劳为准,人人都有机会奋发。

孔子与商鞅,在“赏”的逻辑上,走的是两条完全相反的道路。

二、孔子:赏贵族,压贱民

孔子口中的“赏”,主要体现在“禄位”“礼遇”。

  • 禄位只授予“君子”——即士大夫、贵族阶层。

  • 礼遇只属于有宗庙血统的人。

  • 贱民和编户,根本无缘分享。

孔子的逻辑,是赏上欺下

  • 贵族即便无功,也能因出身而得位。

  • 小民即便有功,也只能当作理所当然的“应尽义务”。

结果是:社会等级被固化,底层没有希望。

三、商鞅:赏功民,励勇民

商鞅的制度,彻底打破了贵贱界限。

1.     军功爵制

  • 杀敌立功,就能受爵。

  • 爵位可以换土地、换赏赐,不问出身。

  • 这是对“小民”的第一次公开承认。

2.     良民与勇民皆得赏

  • 勤耕纳税的良民,能保障土地使用权。

  • 杀敌有功的勇民,能直接获爵得地。

  • 小民不再只是供血的“奴仆”,而是受奖的“国民”。

3.     赏不在贵,在功

  • 父亲的爵位不能直接继承,儿子要自己立功。

  • 纨绔子弟若无功劳,反而被制度羞辱。

  • 这就是商鞅“辱贵而赏贱”的根本智慧。

结果:赏功则民励,社会充满生气。

四、对比结论

孔子:赏贵族,压贱民 → 尊卑固化,底层绝望。

商鞅:赏功民,励勇民 → 不分贵贱,人人奋发。

一句话总结:

孔子赏在血统,商鞅赏在功劳。

五、结语

赏民,不是有没有赏,而是赏谁。

孔子:赏只给贵族,压住小民,国弱而民怨。

商鞅:赏功不问贵贱,激励全民,国强而民悦。

赏功励民,则国强;赏贵压贱,则国弱。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