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考
75 篇文章
弗语是

171、坛经辩伪系列8.2番外三:儒家“登高撤梯”的文化阴谋——背景篇

摘要】神会原为神秀弟子,却背叛师门,转而鼓吹南宗慧能,成为《坛经》传播的核心推手。这种行为按儒家伦理本应视为大逆不道,却反而受到学界推崇。深层原因在于儒佛道的权力格局:儒家最初引佛入华,是为削弱道家;待佛法壮大后,又对儒家构成威胁。于是儒家采取“登高撤梯”策略,推动佛门内部自毁。《坛经》因此广为流传,不仅是宗派斗争的结果…

标签活跃作者
弗语是

168、坛经辩伪系列7.0·收官篇——赝品的胜利,佛法的失败

摘要】《坛经》通过六大骗局,把佛法传承演变为一场宗派闹剧:舂米八月的奴役神话,夜半传衣的密授骗局,抱钵逃命的荒诞传承,偈子抄袭的空洞口号,风幡心动的自我打脸,以及无念挡箭的万能护符。赝品之所以能胜,在于口号简短、传奇感强、逻辑护身。最终,《坛经》不是佛法的胜利,而是话术的胜利;不是智慧的传灯,而是赝品的扩散。慧能的“顿悟”,是中…

弗语是

166、坛经辩伪系列5.0·骗局五:风幡心动——自我打脸的假机锋

摘要】《坛经》记载慧能以“仁者心动”喝断风幡之争,后世奉为机锋妙语。然而佛经处处强调“心如如不动”,慧能的说法恰恰与般若核心相悖,是自我打脸的伪机锋。更严重的是,“仁者”并非佛教语言,而是儒家专属概念。这意味着佛法机锋被篡改为儒术话术,实质是“释迦牟尼败给孔子”。佛法的不动智慧被偷换成儒家的“仁者心动”,标志着佛门机锋的堕落与…

弗语是

164、坛经辩伪系列3.0·骗局三:抱钵逃命——从佛法传灯到黑夜逃亡

摘要】《坛经》描述慧能得法后抱钵逃命,直至躲入猎人队伍。这一荒唐情节,把佛门传承降格为江湖逃亡剧。佛陀传法本应堂堂正正,而《坛经》却编造“密授—逃亡—苦难神话”,为南宗争夺正统制造戏剧效果。逻辑上自相矛盾:若真“本来无一物”,为何死抱衣钵?若五祖尚在,谁敢反叛?这一骗局正揭示了慧能传承的虚构本质——连黑社会都不如。更是华夏“以苦为圣…

弗语是

162、坛经辩伪系列2.1·骗局二:夜半传衣——佛法何以沦为偷鸡摸狗

摘要】佛法传承应当正大光明,当众印证,而《坛经》却描绘五祖夜半密授衣钵,嘱慧能连夜逃走。这种偷鸡摸狗的叙事,与佛陀的开示根本背道而驰。其目的在于制造“唯一密传”的神秘性,并在政治斗争中排除北宗弟子。夜半传衣并非佛法的庄严,而是宗派宣传的权谋,借黑暗掩盖虚假。它让佛法的开放普度堕落为帮派秘传,显示《坛经》从根子上就是一…

弗语是

159、酱缸文化·哲学篇7.2:说先秦诸子百家的愚昧与愚蠢

【摘要】国人最怕“病夫”之名,更怕“巨婴”之骂,却很少真问一句:到底是蠢让我们成为病夫,还是愚昧让我们甘当巨婴?本文揭示令华夏陷入病夫与巨婴泥潭的主因便是中华传统文化,而先秦诸子百家更是其根源。先秦诸子百家留给后世的最大“遗产”,就是把蠢当智,把昧当慧,然后封起来,叫你一代代跪。

弗语是

156、酱缸文化6.0:教育的提早发酵——兔子不许睡的文明

摘要】在自然规律中,人的大脑要到青年时期才能完全成熟;而在酱缸文明中,孩子的脑子被视为“原料”,必须提前入缸。睡眠与玩耍,本是心智发育的营养,却被宣判为“浪费时间”;从幼儿园到大学,孩子被迫背书、赶考、打鸡血——兔子不许睡,乌龟被表彰。于是,整个民族的聪明才智被提前腌坏:有分数,无思想;会应试,不会生活;酱缸教育的最大成就,是批量制…

弗语是

151、酱缸文化1.0:孔孟与荀非——正统儒与酱缸儒

摘要】“酱缸儒”并不是儒家所造,而是由孔孟与荀非共同发酵。孔子主张礼治,靠耻感驯化人心;孟子把仁义吹成空话,把儒学推向虚伪;荀子和韩非子则进一步把法术权谋搅进来,完成外儒内法的合一。孔子欺诈要找礼的遮掩,孟子欺诈要靠仁义吹牛,荀非则干脆宣布:我强,我就能欺诈!汉武帝“独尊儒术”,尊的正是这种“孔孟外壳 + 荀韩内核”的酱缸儒。于…

弗语是

150、酱缸文化0.0·总序——文明的发酵术

【摘要:】酱缸文化,不是社会比喻,而是文明体质。它让一切思想都能腐而不烂、臭而不散。孔子加糖,孟子吹气,荀非搅拌,汉武封缸,从此两千年中国人泡在同一坛卤水里:上浮者为圣,下沉者为贱,中间者求生。表面仁义礼智信,实则权术盐分高;谁新鲜,谁先烂。酱缸的秘密不是臭,而是它能把腐败包装成香气。

弗语是

149、从善如流?从恶如流!——孔孟教化的真相

【摘要】匡章阻止父亲杀母,被孟子斥为“贼恩之大者”;因父杀妻逐子,孟子又教导匡章“休妻逐子”以守孝。于是,“尊者作恶为德,卑者抗恶为罪”,成了儒家礼法的最高逻辑。孔孟以“孝”“礼”包装暴力,把继承恶行当作美德,把阻止罪恶当作叛逆,遂使“从善如流”化为“从恶如流”。两千年后,“有奶才是娘”“顺上欺下”的民族习性,正是此道德教化的延续。

弗语是

146、孔子欺诈学2.0·谋利篇——《论语》的八大欺诈领域

【摘要】儒乃华夏最早的江湖术士,不劳动,以天命道德之名强奸世人意志,打着为鬼神服务的旗号招摇撞骗。因儒没有固定收益,只有过度服务,坑害世人,才能收益最大化。本文专门揭示《论语》中孔子及弟子损人利己坑害世人的理念。

弗语是

140、商鞅文化5.1:新加坡——现代版的商鞅国策

【摘要】新加坡的崛起,不靠孔孟那套“礼治阴谋”,而是走了一条极像商鞅的道路:公开透明的制度、零容忍的反腐、全民皆兵的责任制、功劳至上的奖惩体系。它不是靠“仁义”维持,而是靠“阳谋”治理;不是靠“说德”,而是靠“设法”。若说秦国是商鞅法治的古典试验,新加坡则是法治文明在现代的活生生样本。

弗语是

139、商鞅文化4.3:阳谋与阴谋——商鞅与孔子的根本差别

【摘要】商鞅与孔子最大的分野,在于法与礼的内涵——法以阳谋为根本;礼以阴谋为智慧。商鞅的法是阳谋:公开、公平、公正,人人皆知,人人遵守;孔子的礼是阴谋:尊卑有别、亲疏有差,以遮掩与欺诈为根本。一个代表光明的制度文明,一个代表黑暗的权术文化。若不分清二者,历史与现实就会在阴谋中不断循环,丧失阳谋的坦荡与公正。

弗语是

138、商鞅文化4.2:谁之民?——儒家之民与法家之民

【摘要】孔子将世人分为君子、仁人、百姓、庶民、小人、野人等,“民”是尊卑秩序下最卑贱的庙奴;商鞅以法治国,将世人不分贵贱,通通称为“民”——是法律与国家的主体。两“民”根本不是一个概念。独尊儒术后,学者们故意黑白颠倒,将孔子的“民”同化商鞅的“民”,于是,“驭民五术”则成为专门针对“贱民”的暴政。辨清“儒家之民”与“法家之民”,才能看懂两千年来的制度真相。

弗语是

134、商鞅文化2.1:商鞅驭官术(一):治贪官之术

【摘要】商鞅的智慧在于制度,他用最简明的律法把贪路一一封死,让贪官“想贪无处下手,能贪无处运送,敢贪无人敢替”。军中有军采铁律,堵住内鬼与回扣;行政有交接清算,让县官互相牵制。制度替代杀戮,才是最文明的治理理念,也是秦国强盛的根本。

弗语是

133、商鞅文化2.0:商鞅驭官二术导读

【摘要】驭官二术,包括治贪官、治邪官。商鞅不靠酷刑,而以制度堵死贪腐:交接清算、责任分明,使贪官无路可走;以“无宿治”锁死拖延徇私,当天结案,次日必报,使邪官无计可施。由此形成勤政清明、眼中不容沙子的吏治风气。相对而言,孔孟奉行承包制、官官相护、隐恶扬善,养出庸政懒政,反让奸宄坐大。制度与人情之别,正是文明与野蛮之分。

弗语是

132、商鞅文化1.5、赏民篇——孔子赏贵族,商鞅赏功民

【摘要】孔子赏血统、赏门第,贵族无功也得禄;商鞅实行军功爵制,不分贵贱,唯功是赏。普通人也可凭战功立爵,纨绔子弟若无功便无禄。此“赏民”之术,是以公正取代血统特权,以功劳代替空头仁义,激励社会向上流动。赏功励民,则国强;赏贵压贱,则国弱。商鞅把赏赐还给了真正为君国付出的人。

弗语是

130、商鞅文化1.3:辱民篇—— 孔子崇贵民,商鞅辱狂民

【摘要】孔子依尊卑理念崇狂士、尊纨绔、羞辱贱民;商鞅则反其道行之:禁富人养奴,军功换尊贵,纨绔子弟失去恶奴,自觉受辱,贱者反得扶助。战国四君子在儒家话语里被奉为楷模,在法家视角下却是国之毒瘤。商鞅的“辱民”不是虐民,而是打碎贵族狂士的特权,恢复民间的平等秩序,让尊卑颠倒回正轨。被辱者失权,受助者得力,社会重归公正。

弗语是

127、商鞅文化1.0:驭民五术导读——华夏几千年来唯一的文明基因

【摘要】商鞅的驭民五术——弱民、贫民、辱民、刑民、赏民——并非压迫,而是以“三公”为原则,拆宗族、均贫富、贵贱同法、功劳必赏,让君国直面民众,民弱而国强,国强而民悦。孔孟却以“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护恶,以承包制、官官相护、隐恶扬善养奸。于是阳谋被抹黑为酷法,阴谋却被粉饰成仁义。驭民五术的文明真义,在此昭然若揭。

弗语是

126、商鞅文化系列0.0:总序——阳谋与阴谋——文明与野蛮的分野

两千年来,华夏的“文明”被儒家绑架。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奉为亚圣,他们的言论被视作治国的圭臬。然而,若真要问一句:孔孟的驭民、驭官之术,究竟是文明,还是野蛮? 答案令人心寒。 孔孟推崇的,是“承包制”“官官相护”“隐恶扬善”。表面上讲仁义,实际上护恶藏恶,让庸官懒政,奸宄横行。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父子相隐”,说到底就是阴谋:让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