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书|被过度期待的人:燃烧自我的故事 · 第一天

《孔子开杀第一刀:侏儒之死与礼教的血腥序章》

弗语是
·
·
IPFS
孔子第一次杀人,杀的不是盗贼,不是奸臣,而是一群跳舞说笑的侏儒和优倡。为什么?因为他们“不够庄重”。——这是儒家文明的第一滴血,也是礼教专制的破门一刀。

据古书记载,当年孔子刚刚插足政事,尚未成圣,却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礼制洁癖”。他走进鲁国朝堂,看见一群身形怪异、言语滑稽的宫廷小丑在表演,不禁眉头紧皱:

“这哪里是王道乐正的国度?简直是妖魔鬼怪的集市!”

他不问出处,不讲人情,挥手一令:腰斩。

于是,鲜血喷洒在宫廷大殿之下,侏儒的身体断成两截,优倡的笑声变作哀鸣,滑稽戏瞬间变成了活人殉礼的剧场。[注1]

一个“圣人”的“礼治时代”,从这一刻宣告开张。

礼是什么?是孔子眼中的“体面人标准”

他们的“罪名”,不是什么谋反,也不是扰乱政局,而是:

身材不够端庄(侏儒);

身份不够高贵(优倡);

表情不够严肃(演笑剧);

这些人唯一的错误,就是“存在本身”。

孔子眼中的“礼”,不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秩序,而是一种审美暴政:你不够庄重,你不够中正平和,你不够符合我对“人”的定义——那么你就该死。

孔子需要尸体,为礼教立威

杀侏儒,杀优倡,杀那些最没有反抗能力的人,其实不难理解:

权力的初级阶段,最需要的不是对错,而是“样板戏”。

孔子此举,就是用人血为“礼”立下军令状。

“尔等看着:从今以后,非我之礼者,皆可杀。”

“侏儒们”死得很早,却为后世千万个被“礼教”斩首、焚身、逐出家门的“异类”们打了前锋:

嫁不出去的寡妇,

想读书的女子,

长得不够“端庄”的人,

说了几句真话的狂生,

思想“不够仁”的书生……

统统在历史中重演着“侏儒之死”的剧本。

儒家政治:从不是教化,而是剃刀

孔子不是用“言语感化”这些人,而是用刀。

他不是“诲人不倦”的老师,而是“血腥清场”的裁判官。

这不是“仁义之道”的胜利,而是人形整齐划一的胜利。

从此,一个没有幽默、没有个性、没有差异的文化体制开始建立:

皇帝要像“天子”一样端坐;

百姓要像“顺民”一样跪听;

女人要像“内人”一样闭嘴;

儿童要像“弟子”一样背诵……

如果你不合标准,就像那群侏儒一样,准备好腰斩吧。

礼教最怕的,不是乱,而是“笑”

别忘了,那些优倡侏儒最大的“原罪”,不是政见,而是他们“逗笑了君王”。

孔子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人在庄严的“礼仪”下露出一丝滑稽之态——这不是无礼,这是动摇秩序的颠覆,是对“孔门形象工程”的致命打击。

因为孔子的“礼”,从来不接受轻松、自由、讽刺、丑怪、灵动。他的“和”,是“驯服的静默”;他的“美”,是“高贵的模仿”;他的“仁”,是“贵族之间的互相点头”。

所以,滑稽必须死,侏儒必须死,人性中一切不够“正经”的部分——统统都要在“圣人”的礼刀下断头。

结语:儒家礼教的第一滴血,溅在笑声上

历史记住了孔子的“仁者无敌”,却常常忘了他人生第一刀,斩下的是笑声、身体与异形。

从那一天起,“不一样”就成了罪。

今天我们若还跪在他的牌位前,就请记住:

那不是“圣人”,那是审美暴政的第一位行刑官,

他斩的不只是侏儒,而是后世千万个“不合标准的人”。


[注1] 参见《吕氏春秋·去私篇》:“孔子为鲁司寇,去侏儒、优人于朝。”又见《韩诗外传·卷五》:“孔子曰:‘不可以为仪’,乃尽去之。”——可见孔子以礼治之名,驱逐乃至诛杀不符“正仪”者,实为礼教清洗的起点。

2025年8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