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与友邦,不予家奴?——华夏奴才智慧的帝国逻辑

弗语是
·
·
IPFS
如果你以为“宁与友邦,不予家奴”只是满清末年一时的奴颜婢膝,那你就太小看这块土地上的奴才哲学了。这不是耻辱的偶发,而是传统的延续。这句话的前世今生,从孔夫子的泪点出发,一路发展为天朝上国的扩张战略,其背后藏着一套精致到令人咋舌的文明——“以奴化主”的国家工程。

一、“宁与友邦,不予家奴”:从刚毅到孔子

清末刚毅有句名言:“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在慈禧口中变成“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时间,举国哗然,义愤填膺。

但要追根问底,谁又是“我家”?谁是“朋友”?谁又是“家奴”?

孔子早就用行动给出答案:遇上卫国旅店老板去世,孔子哭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还让子贡送骖马一匹;最亲近弟子颜渊死了,哭得更惨,却一毛不拔,连个棺椁都不肯送。

这不是简单的双标,而是精致的“择人而礼”:看脸色下菜,看关系送礼,看背景做道德人设。

二、奴才哲学的核心:会哭也要会算

孔子自我辩护得很好:“予恶夫涕之无从也”——我都哭了,不送礼岂不尴尬?

可这逻辑到了弟子颜渊这里就失效了:哭归哭,礼免谈。

这是最早的“流量管理”:对外展示仁义,对内节约成本。为外人尽道德,为亲人打折扣。

你可以说这是冷酷,也可以说是理性。但归根结底,是奴才智慧的极致体现:向谁下跪不是问题,问题是跪给谁能换来最大收益。

三、从礼治到疆域:以奴化主的帝国学

很多人以为历史上汉文化能反向同化外族,是因为文化强大。错!

真正让夷狄臣服的不是文化的魅力,而是奴才的实用主义。你送他礼、送他女人、送他税收,再送他一整套儒家教条:让他学会“礼义廉耻”,学会“克己复礼”,学会当一个“替天行道”的统治者。

于是匈奴称天子,鲜卑尊孔子,契丹用汉制,女真立国学,蒙古建四书,满清设国子监——每一个“夷狄”皇帝都是从“以德治国”的讲义开始学习如何管理“中原百姓”的。

这不是文化输出,而是驯化工程。

百姓最惨——用血肉供养主子。学者最得意——上可为奴,下能为师!

四、“天朝上国”的幻象:是扩张还是投诚?

“以德服人”听起来堂皇,实则“先跪为敬,再教你如何做皇帝”。奴才文化的终极目的,是让主子也变奴才。

所以我们看到,中华帝国的疆域扩张,不是靠铁血征服,而是靠给夷狄当奴才——是你教会了主子如何管理你,最后觉得“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当夷狄彻底被礼仪驯化后,“夷狄入主中原,终成我中华一统”便又成为天朝上国骄傲的铁证。

这不是光复,是代理制,是投诚,是被动的奴才哲学的胜利。

五、奴性即战略:亡国是手段,文化是长生

有人说“弱国无外交”,可礼仪之邦从来不讲实力,只讲礼仪姿态。

一个人可以亡,一个朝代可以亡,一个民族也可以亡,但只要奴性文化没亡,终有一日可以原地复活——靠的不是反抗,而是继承。

清朝不是打败明朝,是被明朝的儒学收编。

元朝不是覆灭南宋,是被南宋的文官体制牵引。

皇帝换了,但奴性传人未断——只要你继续考四书五经,继续尊孔敬祖,那你就不是征服,你叫继承。

亡国不是终点,而是升级——是礼仪之邦吸纳新鲜血液的开端!

六、结语

别骂清朝了,他们只是学得太像,说的太直白!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并非偶发的卖国,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是以奴为智、曲线救国的哲学精髓。

要骂,别只骂刚毅和慈禧,先问问我们为何代代歌颂孔子,代代尊礼如神。

从泪水不送棺材的小算盘,到以礼驯夷的大布局,中华文明不是输在战争里,而是赢在奴才心法中。

不当家奴,何以化主?

不以德跪,何以称霸?

这就是天朝上国,这就是千年智慧的真正模样。

延伸阅读——一点题外话

华夏最擅长的外交不是谈判,而是送礼。送得多了,还能反客为主。

过去靠这套奴才哲学,成功洗脑了无数夷狄主子。但到了现代——问题来了:

文明国家不收奴才

美英等国高傲自持,不收礼不收人,还不许你跪舔。他们根本不想学孔子这一套“以德治国”的驯化术。

我们急得骂他们:“美国佬、英国佬不识抬举!”

落后国家不当奴才

非洲国家落后,我们送礼他们收得挺高兴,但就是不认你做大哥,甚至转头投奔别人。

奴才外交,在文明世界碰壁,在野蛮世界失灵。

时代变迁了,奴才不香了,孔子不灵了。

最后的问题:

一个连自家孩子都饿着冻着,却拼命照顾别人家孩子的人,配得上朋友两个字吗?能让人托付吗?

建议:醒醒吧,别再做梦了!

孔子的奴性外交早就过时。

真正的尊严,不靠礼,不靠跪,更不靠把家人踩在脚下来换外人的掌声。

——2025年2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