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的赞歌:仁德、东周列国志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仁德的本质:尊者享,卑者死
儒家的“仁德”,从来不是普世慈爱,而是秩序性的畜牧术。
尊者安享富贵,不可劳苦;
卑者必须奉献,必要时要送命;
“仁”只是让牲口顺从的包装,而不是尊重个体的伦理。
在这种体系下,死亡和牺牲被规定为卑贱者的“天职”。
二、东周列国志:畏惧驱动的力战
《东周列国志》有言:“将尊则士畏,士畏则力战。”
这句话看似强调军心,其实仍旧是尊卑逻辑:
将帅尊贵,士兵心生畏惧;
士兵因畏惧而拼死作战。
这不是领导以身作则,而是尊者靠威势驱动卑者去死。它与儒家的“仁德”完全同构,只是把“仁”的温情话术,换成了“畏”的恐惧驱动。
三、军中的“畏”场域
这种“尊将—畏士”的逻辑,并不只存在于兵书里,而是渗透进军营日常:
老兵必须欺压新兵,将官必须欺凌士卒;
这种欺凌,并不是偶然,而是制度化的畜牧术;
目的就是要制造“畏”的氛围,让下层在恐惧与屈辱中彻底服从。
于是,尊卑秩序从上到下层层复制:上有尊者的威压,下有内部的欺凌。整个军队就像一个被“畏”笼罩的场域,人人都学会了逆来顺受。
只有制造严格的“尊卑”场域,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治不了校园霸凌、军队霸凌、社会霸凌——因为在“仁德”理念中,这些霸凌并不是失序,而是促使卑者奉献的日常教诲。通过霸凌,把叛逆的基因消灭在萌芽之中——才是“仁德治国”的最高智慧。
一句话:霸凌不是失序,而是仁德社会最稳定的秩序。
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炮灰逻辑
这句话本应是一种文明誓言:国家兴亡,人人共担。但在儒家传统下,它被理解成:
匹夫必须为国家牺牲;
尊者不必担责,照样守富贵;
于是,“匹夫有责”就成了卑者赴死的赞歌。
换句话说,这句话在华夏文化里被异化为炮灰的荣耀。
五、“谁说女子不如男”:双重炮灰
“谁说女子不如男”,表面上是女权口号,实质却是炮灰的加码:
男子要上战场,女子也必须上战场;
男子要奉献,女子也要奉献;
男子要当炮灰,女子也要一同去死。
在自然分工下,女人本应承担生育与抚育的职责,是族群生命延续的根基。正常的文明应当尊重并保护这种生理分工。
但在儒家的“仁德”逻辑里,卑贱的女人并没有得到保护,反而被要求承担额外的牺牲:既要为族群生育,又要和男人一样去送死。
于是,女性的价值被剥夺成双重炮灰:
一方面,她们要承担生娃的义务;
另一方面,她们还要承担战死、役死的义务。
在这种逻辑下,所谓“平等”,根本不是权利平等,而是牺牲的平等——人人平等地为尊者送命。
只有胸大无脑的女人,才会将这句话视为自豪。
六、文明逻辑:以色列的对照
在以色列,逻辑恰恰相反:
政治领导的子女必须服兵役,甚至在前线冒险;
尊者若苟安,让卑者送死,政权立刻失去合法性;
这里的“匹夫有责”,是真正的尊卑同责、人人共担。
这才是文明的逻辑:牺牲不能只属于卑者,尊者必须以身作则。
七、结语
从“仁德”到“将尊则士畏”,再到军中欺凌、匹夫有责,甚至“谁说女子不如男”,华夏传统构建了一整套炮灰逻辑:
尊者安享,卑者牺牲;
平等不是权利平等,而是牺牲平等。
一句话点破:
仁德是炮灰的赞歌,文明才是共担的契约。
——2025年8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