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八月: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客座作家:郭強生) · 书后感

仁德:养牲术与宰牲权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儒家所谓“仁德”,看似是统治者的善意与关怀,实则只是牧主对牲口的管理术。顺境时,它表现为驯化与饲养;逆境时,它体现为优先宰割。学者们再加一层粉饰,把牲口对屠夫的无奈感,转化为“感恩”。所谓仁政,就是养牲术与宰牲权的结合。

一、顺境:养牲术

当主人有钱时:

  • 牛羊依旧是牛羊,永远不会被分财;

  • 最多给点草料,让它们吃得下、拉得动、供得上祭。

这就是“仁政”的温情面:让民能活,却不给民福利。

二、逆境:宰牲权

当主人没钱时:

  •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薅羊毛——“杀羊宰牛”;

  • 民众便是最先被加徭役、增赋税、征发的群体。

搞福利的时候,民排在外国人之后;薅羊毛的时候,以民为先。

这就是“仁政”的冷酷面:困难一来,先拿民开刀。

三、学者的感恩话术

学者会说:

  • 主人给我们屋檐,免于风雨;

  • 主人给我们食物,免于饿死;

  • 主人护我们羊圈,免于外敌残暴。

这套话术听起来温情,实际上和牛羊感谢牧人一模一样:

  • 感谢圈养,不必野外求生;

  • 感谢喂料,不至饿死;

  • 感谢护栏,不被狼叼走。

但他们绝口不提:牛羊最终是要被宰割的。

学者的作用,就是替屠夫写颂歌,把牲口的顺从,包装成“仁德的感恩”。

四、制度上的“仁”

古代官职早已泄露玄机:

  • 治民叫司牧,就是牧羊人;

  • 司徒、司马、司空,皆是牧人与役畜的关系。

所谓“仁德”,就是在牧人与牲口的关系上,披上一层圣贤外衣,再由学者加一层粉饰。

五、结语

所谓仁德,不过是两个权力:

  • 顺境时的养牲术:不给福利,只许奉献;

  • 逆境时的宰牲权:先宰牛羊,稳固秩序。

学者的歌功颂德,让牲口对屠夫的顺从变成了“仁德的温情”。

一句话足够:

仁政不是文明,仁德即畜牧术——牛羊感恩屠夫。

——2025年8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炮灰的赞歌:仁德、东周列国志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为什么两千年来无人揭穿孔孟的仁

孔孟之仁:爱人,不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