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八月: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客座作家:郭強生) · 书后感

为什么两千年来无人揭穿孔孟的仁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孔孟的“仁”,本质就是爱人、牧民。逻辑极其简单,却两千年来无人敢说透。原因不在逻辑难,而在文化与学术的共同遮蔽。

一、语言陷阱:人≠民

先秦“人”,是有姓有庙的贵族;“民”,是无姓无庙的卑贱群体。孔孟说“仁者爱人”,其实是贵族之间的互相体恤。汉以后,官方故意混淆“人=民”,于是“仁者爱人”被包装成“仁者爱民”。这场语义偷换,是儒家千年的大骗局。

二、圣人光环:批判止步

儒家经典被祭祀化,孔孟被神格化。学者即使批判,也只敢说“孔子保守”“孟子迂腐”,却不敢说他们的仁术就是牧人与牲口的关系。所谓“圣人”,就是拿来遮羞的面纱。

三、学院自阉:只考据,不揭本质

近现代学者热衷训诂与考据,讨论“仁”时只在《论语》《孟子》里打转,不敢把“仁”与贡道制度、官名“司牧”联系起来。于是,学术愈发精细,却越来越无力,成为驯化自身的枷锁。

四、文化心理:秩序迷恋

华夏文化深层心理是“尊卑有序”。即使批孔的人,也常常接受“秩序至上”。他们或许骂儒家虚伪,却依然认同那套等级逻辑,因此无法真正戳穿“仁”的吃民本质。

五、结语

两千年来无人揭穿,不是因为逻辑太难,而是因为勇气太少、立场太软。孔孟之仁,不过是贵族之间的“爱人”,从不曾施于“民”。

一句话足够:真正的盲点,不在智力,而在立场。

——2025年8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炮灰的赞歌:仁德、东周列国志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仁德:养牲术与宰牲权

孔孟之仁:爱人,不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