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八月: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客座作家:郭強生)
我們相信每段生命,都有值得被留下及珍藏的故事。自由寫響應國家兩廳院「藝術出走」中的「給自己的情書」計畫,合作推出「三日書」徵文活動。這是一場鼓勵參加者自我對話的寫作旅途,你可以寫給年輕時的自己、現在的自己,或者那個還在未來等你的自己。





- 全部
- 精选
- 书后感
- 第三天
- 第二天
- 第一天
- 公告
100、懦夫文化2.1:居是邑,不非其大夫——孔子发明的弃权术
【摘要】子路问孔子:“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孔子先答“吾不知也”,再说“非礼也”,最后则成:“居是邑,不非其大夫。”三段逻辑,看似谨慎,实则奠定了华夏弃权文化的基因。孔子不是在讲礼,而是在发明弃权术:遇到权力与正义的冲突时,宁可装聋作哑,不要批评当权者。这一策略,日后成为儒家生存术的根本,并深深影响中国政治与社会。
75、蠢为上文化14:孟子助匡章——断子绝孙的仁义术
【摘要】孟子自诩“助人”,结果却让匡章走上断子绝孙的绝路。依孔子所谓“仁孝”,子只能顺父而不能救母,父荒唐,子也必须荒唐。孟子沿袭这一套,指责匡章阻父杀母不孝,并要求他休妻逐子以继父道。结果,“仁义”成了逼人断嗣的陷阱。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到现实里却荡然无存。助人的圣贤,其实是在设计毁人。
65、蠢为上文化10:圣人与狗——孟子的嚼舌术
【摘要】孟子最喜欢的,不是解决现实问题,而是设空洞的假题,用来磨牙嚼舌。他把人伦关系放进假设情境,装作推演大道理,本质是口舌的炫技,是空洞的自我表演。孟子开启的“磨牙文化”,最终让华夏学问走上了嚼舌成圣的歧路。
63、蠢为上文化8:孟子的识人术与识己术——昏昏昭昭,脸皮无敌
【摘要】孟子最大的“智慧”在于:看别人时总能挑出毛病,看自己时永远是圣贤。识人术锋芒毕露,识己术一片空白。表面是洞察秋毫,实则是自欺欺人。于是,孟子成了国学者最典型的镜像:一边嘲笑别人“好为人师”,一边把自己摆在救世的位置上。
61、蠢为上文化6:君子以空谈为本,邪恶由下属来做——君子远庖厨
【摘要】孟子一生,以书呆子为己任。书呆子以空谈为本,不以实干为务;于是孟子将这一逻辑拔高为“君子之道”:君子必须靠仁义言辞立身,不能做现实事务。杀牲要庖厨去做,征税要小吏去收,战争要士卒去打,刑罚要法吏去执。君子只需“远庖厨”,便能独享清名。结果是:邪恶由下属来承担,实干者既要听命,又要背锅;君子空谈升迁,庙堂自诩仁义。
三日書 | 書後感 | 2508
致所有緣份與自己,一點寫作筆記與感想。

喜歡寫 能夠寫 是福
寫作,是與自己對話,是自我治療,是一生的陪伴。
58、蠢为上文化3.1:承包制——从孟子话术到祸国殃民
摘要]承包制在中国长期被奉为“效率制度”,甚至有学者称其为“全人类最优秀的制度”。其逻辑源头正是孟子的“仁政”虚账:只要下层完成利润指标,上层便能安享尊卑;只要交够定额,过程不问,代价不管。承包制把懒政与乱政粉饰成良政:地方官承包赋税,商贾承包盐铁,民众承包徭役;完不成就下狱,完成就升迁。结果是欺诈泛滥、信任崩坏。所谓承包制…
56、蠢为上文化2:孟子的计划经济——一地鸡毛
摘要]孟子提出“计划经济”的仁政思想:农夫完成国家的税赋后,还能养活五至九口人;由此层层推演,士、大夫、卿、君便可层层加码,皆可安享富庶。这套账面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是书呆子的空谈。现实中,一个农夫能养三五口已属极限,却被孟子夸大为十几口、二三十口。孟子的仁政,最终只能剩一地鸡毛。短期害民,长期害国,唯一得利者,便是兜售假大空…
三日書之後
八月三日書
53、蠢为上文化导读(上):《问世间蠢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孟子的书呆子一生
[摘要]孟子自幼因“孟母三迁”而被固定在书斋轨道:少小困学堂,远离现实;中老年游说列国,四处碰壁;晚年闭门造书,编造空话。《孟子》并非治国经验之书,而是空谈总汇。现实未曾接纳他,历史却被学者包装他。于是,一个书呆子的失败人生,反倒成为后世的“亚圣”典范。
九歌112散文選
呼吸著空氣,生命因而存在,感受空氣的不同,創造空氣的不同,正是生命另一種價值。小小的讀者,因為這些空氣,時而驚喜,時而莞爾一笑,時而喟嘆。覺得生而為人,我很幸福。

三日書之書後感|外面的世界只有自己
用一個月的時間慢慢沉澱、書寫。這一次的三日書讓我再次明白:唯有與自己和解,我才能接受這世界的善意。 一個月,足夠讓情緒跌宕起伏。三日書也記載了我的波折。 三日書之一|每一天中的那個時刻,那一段日子,我過得從容自在,彷彿所有音符都規律的隨著樂譜而奏。每日在外的忙碌充實假期,回到家我享受自己的空間、時間,真正的生活。情緒…
《打开内心看世界》
我是一個普通人,生活裡充滿了許多不完美。我接受它,這不是瑕疵,而是另一種美——殘缺。 以前,我常用自己的觀念來影響他人、說服他人,其實這是一種焦慮,是一種鏡像效應。你不需要去改變,這是世界允許存在的一種方式。存在即是因果。 我不是溫室的花朵,文章也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東西,那是苦難中開出的花。我一步步地從標籤中走出來,我的…

我活著,是為了講述
給李文卿,也給我女兒
三日书 · 书后感
三日书写完,像合上一本旧相册。第一天的时刻,第二天的饭,第三天的书,都成了照片里的一页。照片有些虚,有些斜,却都是自己。合上,放进抽屉,等哪天再翻。
《給自己的🎁三個錦囊》Reflection|Endless Writing✍️
《給自己的🎁三個錦囊》不僅是我的三日書📚,也是我寫給自己的情書💌,更是我願意分享給讀者的人生故事📜。

求關注
全職新人up主

为什么两千年来无人揭穿孔孟的仁
[摘要]孔孟的“仁”,本质就是爱人、牧民。逻辑极其简单,却两千年来无人敢说透。原因不在逻辑难,而在文化与学术的共同遮蔽。
仁德:养牲术与宰牲权
[摘要]儒家所谓“仁德”,看似是统治者的善意与关怀,实则只是牧主对牲口的管理术。顺境时,它表现为驯化与饲养;逆境时,它体现为优先宰割。学者们再加一层粉饰,把牲口对屠夫的无奈感,转化为“感恩”。所谓仁政,就是养牲术与宰牲权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