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的🎁三個錦囊》Reflection|Endless Writing✍️
我是上個月加入 @自由寫 徵文活動的Matters新人🌱,完成上期的三日書後☑️,接著參與 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八月: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客座作家:郭強生) 🖋️。
「自由寫」在此給出進一步的發想,在你人生中某一天裡的一個特定時刻,可能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夜晚的靜謐反思,或者其他對你而言深刻的時刻,它如何在你的人生中留下印記?它可以是平凡的日常節奏,又或是有其意義的轉折點,在這個時刻,你看到的事物、感受到的觸動,讓你有著怎樣人生的體悟?
在某一餐飯裡,可能是與別人共享的時光,又或是獨自吃飯。你處於家裡、自己的城市,或許在異鄉,在那個場景,你吃著眼前的菜式,咀嚼的當下,有著怎樣的心情,那一餐飯,反映了怎樣的人生故事?
你閱讀過的某一本書,它如何進入你的生活,又或是對你有著怎樣的啟發?它可能改變了你、又或者陪伴過你。說說你跟書中故事的連結吧,它如何在你的人生旅途中留下痕跡,成為你成長中被記住的一部分?
為理解 @郭強生 老師的題意🎯,我點閱 黃昏裡的祈禱 📖,期待靈感浮現💡。
首先,從現在起的每一天都不再是理所當然,而等待的過程,就是人生智慧最後一次的版本更新。
人生中的日出只有一次,日落也只有一次。現在等到的是黃昏,下一秒還不知會是風雨還是星光。正如里爾克的詩作點出了黃昏的意境,要有「一圈古老的樹木」才襯托得出落日。滿園花開,從來不會出現在一幅以黃昏為主題的畫作中。枯藤老樹上,還少不了得有隻昏鴉。
暮色將至,「大地一分為二,一半向天空攀升,一半沉淪」。黃昏解作人生的晚年,可不就是是攀升與沉淪共存的關鍵時刻?攀升的是智慧,沉淪的是體力。有時兩者之間一線之隔,或又是一體的兩面。
每天都值得被當作最後的版本更新🔄,別等老了才開始👴🏻。不論是一天中的某個時刻⌚,或是某一餐飯🍽️,還是讀過的某一本書📔,都是人生智慧的累積🧠。
完成 《給自己的🎁三個錦囊》 ✅,不只令人動容🥹,更凝聚出深刻的成就感🌟。
從記憶出發的書寫課:寫作如何整理、回望與療癒人生 講座資訊公告後🪧,我當天留言給 @映昕 💬:
請問講座只有實體 沒有線上參與方式嗎🥺
她回覆🗨️:
歡迎來台北參加~
於是我報名了📝,如期到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參與🗓️,主持人 @張潔平 站長親切地介紹講者 @郭強生 👨🏫,帶頭交流與提問🎤,因為郭老師對舉辦實體講座的堅持🪑,我們才能享受線上講座沒有的面對面互動氛圍😌,我是唯一提問的男生🙋♂️,講師的答覆明確地指引寫作私散文的方向📍,關於老師分享的內容📃,可以參閱以下兩篇書後感📑:
最讓我感動的段落💞:
在步出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後,我一路散步走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老師在《何不認真來悲傷》的春餘標題寫著「今生一場聚散已足夠」。雖然我們大家短短兩小時的齊聚一堂,但再也不會再見面的機率,是非常高的。只是我自己很明白,未來當我遇上低潮的時候,不論是生活或寫作,我肯定會想起這兩個小時的一切。那樣透明的自己,在我們彼此之間互相穿透感受著因為熱愛寫作而能走到這裡,這樣的感覺是否太浪漫的真實。重要的是,我可以親口感謝老師,當年他的這本書徹底的接住當時的我,這是當年的我完全沒想到的此刻,卻也是我活出自己的夢想,透過一連串組合而來的此刻。過往的那些低潮,如今看來都成了必然、必要與必須感恩。
寫作的本質:不是為了產出結果,而是認識自己、整理生命的方式。
真正的金句:不是放在投影片上的話,而是能與人生經歷產生共鳴的句子。
文學與人生的交會:當文字與真實生活緊密結合,就能幫助人看清世界的紛擾,並與自己對話。
👉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場講座:「寫作是一場與自己對話、與生命深處接觸的旅程,而閱讀與生活的真實感受,正是這場旅程的燃料。」
💐最後,再次感謝 @郭強生 老師的分享,@張潔平 站長的主持,@自由寫 兩位工作人員 @映昕 @CTC 的辛勞,@🫧聽聞心💫婷文說🫧 @si薰 與其他現場的朋友熱情地參與🙏。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