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华夏最蠢昧经典之《中庸》
引文
中国不敢开逻辑课,因为如果开逻辑课,华夏许多经典都该被送进垃圾箱,传统学者也无法欺世盗名了!
《中庸》便是第一部应该被扔进垃圾箱的经典。
本文揭示《中庸》愚蠢、愚昧的荒唐理念,只希望读中文的孩子不再受这类经典的毒害!
正文
为追求真理,华夏古智热衷于通过“修道”获取认知。
《中庸》以讨论“道”理念为核心,一直被传统学者认定为道学中的极品。
《中庸》乃儒家思想集大成的一篇论文,几乎涵盖了儒家所有对“道”认知的精华。如果读者不懂逻辑,很容易会被《中庸》卷入迷茫,无所适从。但只要有最基本的逻辑判定常识,便可以火眼识金。
《中庸》实为一篇智愚混杂,舔腚吹牛,装神弄鬼、坑蒙拐骗、欺世盗名、自相矛盾的华夏最荒唐的经典之一。
一、《中庸》揭示的“道”
在古代,华夏智者视“道”为至高无上的规矩!
《中庸》有句非常睿智的语句,将宇宙最高深的道揭示出来。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所谓的“道”啊,任何人或物均无法须臾离开——凡可以离开的,一定不是真正的道!
这十四个字对“道”的功能与判定标准均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与现代科学、哲学对“自然规律”的定义别无二致!
“道”乃超越人类主观意志的客观规律,便是本段文字的精华!
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竟有如此大智慧,真得很难得。
如“万有引力”便属自然规律,任何人或物都无法脱离万有引力的束缚——那怕仅脱离一秒钟也做不到!
《中庸》这十四个字,乃华夏古智对“自然规律(道)”属性最早的揭示,在诸子百家中属绝无仅有的建树,也是后世所有传统学者无法企及的智慧。
二、打脸为智的《中庸》
既然有着如此睿智的语句,是不是应该将《中庸》列入智书行列呢!
错了,这十四个睿智文字恰恰是将《中庸》捆在“蠢昧”耻辱柱上的主链——因为《中庸》通篇对“道”的评述,几乎都与这十四个字对立,互相打脸!
为简化文字,本文仅列举几个例子来分析。读者可以自行分析原文其它内容。
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是紧接着十四个睿智文字后出现的语句,应该是对十四个文字进一步的解读或补充!
慎独,即“不欺暗室”之意——即使自己独处,也要注意思行不能违背道!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已经将“道”的属性进行了偷换——“道”可以受人类的主观意志操控了
“道”既然不可离也,为什么还要慎独呢,这不是赤裸裸地自我打脸吗!
如果用“万有引力”来检验——难道慎独我们就能老老实实地坐着,不慎独我们就飘起来了!
可知《中庸》作者连最基本的逻辑修养都没有。
②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通篇以“中庸”为核心进行讨论,肯定是将“中庸”视为“道”了。
既然“道”不可离,小人又怎么能“反中庸”呢!
若还用万有引力来推演:因君子富贵,所以跳起来地球一定要将其吸回来;而小人贫穷,所以地球也烦,跳起来能滚多远就滚多远吧!
按孔子的说辞,“道”被动时有点像足球,可随意被人踢走;“道”主动时竟然也结党营私,看人下碟!
这么荒唐的文字,竟然被传统学者视为“道学”的中流砥柱,只能无语。
其实“中庸”只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处事方式,与道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③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猛的一听,孔子真聪明呢,连“过”与“不及”的根源都能找得到!
但“过”与“不及”都离道了啊——说明孔子对“道”狗屁不通嘛。
还是以万有引力为例,按孔子的逻辑:智者、贤者的万有引力就大些;愚者、不肖者的万有引力就小些!故在华夏生意场,那些用八两秤的奸商都算智者、贤者喽!
只要我们用逻辑进行分析推理,《中庸》这种荒唐的结论便能信手拈来!
④“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
周时儒以治丧为主业,儒宣扬“期之丧”或“三年之丧”就是为了过度服务,损人利己。
期、三年,均属人为规定,可随意更改,与道何关!
比如,现代人早已不执行“期之丧”或“三年之丧”了,难道现代人都无道缺德了!
华夏为什么奸商、骗子多。因为儒家就是华夏奸商、骗子老祖宗——儒竟然将自己的奸商生意经写进“道”书,强迫世人接受,世上还有比这更无耻的“道”吗!
⑤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孔老二这是在哪里弄来的这种“道”呢,这不纯粹吹牛逼吗!
他人一天工作一个小时,我一天就工作一百个小时;他人一天工作十个小时,我一天就工作一千个小时——我就厉害了!
甲一天做一道题,乙一天就要做一百道题,丙一天就要做一万道题,丁一天就要做一百万道题,……,这个民族就牛逼了!
按这个逻辑,我们就只有求求甲同学了:可千万别做两道题啊,丁就得累死了!
当然,中国的很多神话小说或玄幻小说均喜欢这么吹牛逼,但只要智商正常的人谁会当真呢!
注意,《中庸》不是小说,而是开发世人智慧的道学经典,不应该信口雌黄。
⑥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华夏文化之所以蠢昧,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吹牛逼不上税。
“莫能载”说明能将天下压垮;“莫能破”说明天下都得顺服!
华夏自古到现在,君子不计其数!请问哪个君子哪句话将天下压垮了,哪句话令天下顺服了!
一句话就能将天下压垮,一句话就能令天下顺服——只能算“吹牛逼不上税”的道!
如果吹牛逼必须上税的话,华夏学者应该不敢这么信口雌黄了吧。仅节省下来的书简与纸张,估计都能让华夏富的流油了。
中国为什么不敢开逻辑课,因为一旦开了逻辑课,孩子们就聪明了。老师及学者吹牛,很容易会被戳破。
⑦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隐恶扬善,实质就是欺诈说谎,乃是一种处事理念,与“道”有毛关系呢!
孔子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总能以道貌岸然的方式,将邪恶害人的理念,讲的冠冕堂皇,正气十足!
隐恶,就是藏恶、护恶、助恶,只能令恶更嚣张。相反,只有令恶无法藏身,除恶务尽才是令社会充满正气的根本!
在孔子的引导下,历朝的华夏均喜欢天天唱赞歌,只要有杂音,基本上都会被和谐掉——导致社会上的恶往往做大做强后才会受到官府的重视。
“隐恶扬善”实为养恶为患,乃祸国殃民的“邪道”!
⑧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孔子说:“鬼神所规定的道德,是很丰盛的。但正常人想看看不到,想听听不到,却作用在万物上不会有任何遗漏。但只要世人能够诚心斋戒,穿着庄重的服饰,诚承祭祀的仪式,就能感知到鬼神的道,洋洋洒洒就好像在头上,就好像在身边。”)
其实,这句话才是《中庸》“求道”的精华,也是儒家欺世盗名、祸国殃民、阴损邪坏的根本。
儒,术士,打着鬼神道德的旗号招摇撞骗。
因鬼神的“道”人们看不到也听不到,所以,孔子倡导祭祀,装神弄鬼,欺世盗名。
祭祀,即通过杀戮牺牲,供奉给鬼神以获取鬼神的护佑,乃世上最为自私、残暴、邪恶、野蛮的思想。
华夏独尊儒术后,推崇祭祀,令鬼神与民争食,便是导致华夏历朝 “瘟疫”与“饥荒”等大灾难频繁发生的根源。
孔子推崇“三年之丧”,就是要将贵族的尸体当作“宝贝儿”在院子里供奉三到七个月,便是历朝多次流行大瘟疫的根源。
儒要求王朝每年要将十分之一的钱粮收成祭祀鬼神;大丧之年则要将十分之四的钱粮收成祭祀鬼神(语出《礼记·王制》:祭用数之仂,丧用三年之仂)[注1],便是历朝发生大饥荒的根源。
所以,以儒治国的封建王朝即使官府粮仓是满的,也必须对民横征暴敛——因为官粮有三四成是要通过祭祀烧埋浪费掉的!
当一群治丧的术士(阴阳先生)成为左右王朝的圣师后,人为制造天灾,将人间与地狱合一,令人鬼同流合污,上下一片哭嚎,全国哀鸿遍野,便成为礼仪之邦治国的最高境界——不知道儒家的这些理念算不算“天下莫能载焉”与“天下莫能破焉”的君子之言。
儒家所信奉的鬼神,以嗜血嗅腥为乐,故必为煞神恶鬼!孔子通过祭祀煞神恶鬼“悟”出来的道,必为邪魔外道!
《新约》要求人类不许用动物的血为自己赎罪,才是人类文明真正的开端!文明、智慧亲近西方;愚蠢、愚昧亲近华夏,正是天道不可欺的展示!
三、结论
如果我们用逻辑来分析《中庸》,就会发现通篇都逻辑荒悖,信口雌黄。
在先秦,一般君子、人泛指贵族;小人、民泛指底层人。
《中庸》通篇都是对君子的赞扬及对小人的贬低——君子与小人在自然规律(道)面前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吗!
读孔子的语气,高层权贵的“道”一切都好,如舜、周文王、周武王及周公旦等,都是如此。
而小人的“道”,则被贬低的污秽不堪!
故依《中庸》理念治国,对底层的小人(民)必须残酷,否则都对不起天道!
可见《中庸》根本不懂道,实为一篇为贵族舔腚、歌功颂德的“媚书”及宣扬祭祀、恃强凌弱的“邪书”。通过谄媚贵族,装神弄鬼、欺世盗名,害民利己。
因《中庸》通篇的文字几乎都与十四个智慧文字互相打脸——说明《中庸》作者根本不懂十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可知这十四字一定是拾人牙慧抄袭来的。
《中庸》在逻辑方面的低级错误,只要能达到小学生的智识便应该能分辨出来吧!看看那些讲台上学富五车、道貌岸然讲《中庸》的学者,以及研读《中庸》的硕博士,我们难道不该为华夏悲哀吗!
毛泽东同志批儒为“牛鬼蛇神”,乃是对儒之道最中肯的评述。
道,乃华夏文化的根基与根本,却被《中庸》给祸害成这个样子。有人评价说:中国人做正经事很荒唐,做荒唐事很正经——应该便是儒家这群骗子引导的结果。
道,乃先秦诸子百家最推崇的智慧,然而除老子以外,其他所有谈道的诸子,都是外行,都是蠢昧坏到极致的骗子。
[注1]仂,有学者解读为“十分之一”;有学者解读为“四十分之三”,本文不进行讨论——因无论哪种解读,都会导致社会发生大饥荒。
2025年6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