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格物三步吹3:吹牛致知——华夏牛皮哲学的千年操作术
一、牛皮链条:“格物平天下”的神话工程
儒家《大学》的“八条目”逻辑链如下:
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看似井然有序,实则前后跳跃、逻辑断裂。它不是逻辑推演,而是一套道德许愿池:你若修好了身,天下自然太平;你若格好了物,家国自然有序。
问题是:
你格的是什么“物”?礼器?冕服?五常?
你致的是哪门子“知”?神授?经典?祭礼?
这条链条最大的作用不是通向知识,而是将一切社会理想“德性化”:平天下失败?你未修身;修身无效?你未正心;正心不成?你未致知;致知失败?你未格物。
最终失败者总是你自己,而“道统”永远正确——完美闭环。
二、“早已有之”:话语套娃的文明幻想
“你们才刚发明飞机?孙悟空几千年前就飞了。”
“你们才有AI?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早就自动导航。”
“你们才有逻辑?《易经》是宇宙的源代码。”
这是“早已有之”的逻辑:现代世界不管发展出什么,中国古人都“早就有”。
这种话语方式有三大套路:
1.提前宣称所有权:现代之果,古已有因;
2.模糊概念对位:把“丹药”当“化学”,把“祭礼”说成“社会学”;
3.价值偷换:你讲航天,我讲齐家;你讲物理,我讲修身——风马牛不相及,却扯成一体。
其核心在于:无需实证,只需自夸。
三、从“知行合一”到“知为行开脱”
“知行合一”原是王阳明为应对“空谈之学”而提出的对治之术。
可在“吹牛致知”传统下,它变成另一种极端:“只要我知得高远,行不行无所谓”。
你问:格物平天下,有逻辑吗?
他答:你修身未到,当然不懂。
知行合一的前提是“真实之知”,但“吹牛致知”的知是:一切我说的你都得信,不信是你无德。
四、吹牛的魅力:多快好省还能装圣
“吹牛致知”的最大优势是:
多:内容海量,历史包袱背不完;
快:三句话打通天人合一;
好:什么都能解释,百搭;
省:无需实验,无需实践,无需逻辑。
你费尽心力发射卫星,他只需一句“早已有之”就躺赢。
吹牛比实践便宜得多,还能顺便加冕“文明古国”。
五、结语:吹破“致知”的牛皮,才配谈格物
真正的“格物致知”,应从破除牛皮开始:
破掉“德性链”的伪因果;
拆穿“早已有之”的语言幻术;
拒绝“只许我说”的知识霸权。
中国若真要现代化,第一步不是上天入海,而是:别再将吹牛当知识了。
知识,需要实证,不靠神话;
进步,来自质疑,不拜祖宗。
当“致知”源于“格物”,当“格物”沦为牛皮,我们终将一事无成。
吹牛可以自爽,但不能致知;
致知唯有实践,不能靠意淫。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