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格物三步吹2:知行的陷阱——“格物致知”逻辑链的荒谬与训诫
IPFS
一、“格物致知”逻辑链的结构
《大学》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古代中国知识论与伦理政治的总纲。看似严密,实则荒谬之极:
格物 → 致知:观察事物即得真知?
致知 → 意诚 → 心正:认识正确即可内心端正?
心正 → 修身 → 齐家 → 治国 → 平天下?
这不是知识系统,而是道德绑架的流水线。
二、“格物”的模糊与万能
“格物”一词,本义为“穷尽事物之理”,但从未有明确操作方式。是读书?实验?打坐?礼拜?
这种模糊术语最大的好处是:不证伪,永成立。
天下不平?说明你没有修好身;你修不好身?因为你心不正;而你心不正,正是你未致知,源于你格物失败。于是,一切失败都可归因于你本人——完美的训诫。
三、“致知”即服从:道德化知识的控制术
儒家的“知”,不是“真理性知识”,而是“合乎礼制”的意识。所谓“致知”,是指人必须达成对儒家伦理的认同:
“知”,即知尊卑、知父子、知君臣;“至”,即达到心悦诚服、无条件服从。
这不是认知过程,而是精神驯化。你不服,是你未修身;你质疑,是你心不正——质疑者被预设为错误,反抗者永远“不诚”。
四、逻辑链的真实作用:打造“道德甩锅链”
这条链真正的功能是:将社会失败与政治责任,转嫁为个体修养的不足。
治国失败?非君王无德,是百姓未修;
天下大乱?非制度失灵,而是民不修齐;
一切不平?追责自己,“修身未至”。
这就是中国式责任机制的根源——从不怪制度,只怪人“德性不够”。
五、结语:破除“格物致知”神话
“格物致知”的神话之所以流传千年,不是它有多合理,而是它有多实用。
它让知识变得道德化,让失败变得个人化,让反抗变得罪恶化。
我们必须揭示它的荒谬本质,才能为真正的知识解锁自由空间。
知识,不应是道德的借口;
格物,应当是实证的起点;
知行,应回到逻辑与真实的地面。
打破这条“训诫链”,是现代中国人从文化洗脑中醒来的第一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