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蠢为上文化12.1:小人守信,大人撒谎——孔子的诚信逻辑

弗语是
·
·
IPFS
【摘要】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把诚信直接贬低为“小人之道”。现实中,他又鸣出“要盟也,神不听”的惊人之语,将毁约合理化为“神意所归”。守信的人被看作愚蠢,毁约的人反而被漂白,这才是孔子为后世奠定的诚信逻辑:小人守信,大人撒谎。

一、孔子的三等士

在《论语·子路》里,子贡问什么样的人可称为“士”。孔子分了三等:

  1. 大义之士:能代表国家利益,不辱君命,即便坑害外国,也算“士”。

  2. 正义之士:能成全宗族乡党的利益,即使坑了外人、只要利于自家,也能称“士”。

  3. 小人:言必信,行必果,不分尊卑亲疏,不看人下碟,一视同仁,一概守约,结果被讥为“硁硁然小人”。

这套标准直接颠倒了先秦时期国人的价值观:

  • 守信者,地位最低;

  • 撒谎欺诈者,反而是高等“士”。

二、毁约的漂白术

孔子不只是贬低守信,还建立了一整套毁约的“漂白逻辑”。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要盟也,神不听。”

意思是:盟约已经立了,但神没有同意,所以作废。

这等于说:

  • 毁约不叫失信,而是天意变化;

  • 背信弃义,不算无德,而是“神不听”。

在这里,鬼神成了最好的背锅侠。毁约可以理直气壮,因为责任全推给了“神”。

中国人连最信奉的鬼神都不讲诚信,这个民族怎么可能不欺诈!

三、儒家的双重逻辑

  1. 小人守信 → 愚蠢顽固

  • 因为他不懂“尊卑亲疏”的权变。

  1. 大人毁约 → 合乎天意

  • 因为毁约可以推给神灵漂白。

这样一来,儒家的诚信逻辑彻底确立:

  • 守信者被压低,毁约者被高举;

  • 诚信沦为卑贱,谎言被包装为高贵。

四、后世影响

在这种逻辑下,华夏形成了“撒谎无耻即高明”的文化惯性。

  • 小人物不守信 → 被群体唾弃。

  • 大人物毁约 → 被说成“惟义所在”或“神”的旨意。

这就是为什么:

  • 华夏历代外交多空话、套话,说了等于没说;

  • 华夏社会把“变通”当智慧,把诚信视为愚蠢。

五、结语

孔子开了口子,把诚信贬为“小人”;

又在现实中,把毁约漂白为“神意”。

于是,儒家的诚信逻辑最终归纳为一句话:

小人必须守信;

大人可以撒谎;

毁约还能推给鬼神漂白。

儒家的“诚信学”不是普遍的契约道德,而是等级秩序的工具:诚信者卑贱,谎言者高贵。

告诫卑贱者诚信,告诫尊贵者说谎,便是《论语》与《孟子》最高的智慧!

——2025年9月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弗语是以逻辑为刃,真实为骨,抽丝剥茧,溯源求真, 直探传统文化被掩藏的真相。 人们总怕真相,真相却不怕人们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