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回放133期 文倩 从台湾望向南洋:旅行与旅居,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2025年10月11日(星期六)主講嘉賓是文倩,基於她多次前往新馬地區旅行及近期在新加坡旅居一個月的親身經歷,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分享。夜话圍繞文化衝擊、飲食特色、社會結構、經濟發展及地緣政治等多個面向,並在與會者的熱烈討論與補充下,共同描繪出一幅生動而多層次的南洋圖景。
分享從新加坡獨特的「怕輸」(Kiasu)文化切入,探討了這種追求卓越、不落人後的社會心態如何深刻影響著教育與生活的各個方面,與會者也提及電影《小孩不笨》正是理解此文化的經典作品。接著,討論深入到新加坡的國族建構,儘管華人佔總人口約74.3%,但政府明確將其定位為多元民族國家,而非單純的華人社會。
文倩透過參觀華族文化中心的經驗,闡述了新加坡華人內部的豐富層次,不僅有來自中國南方的“傳統華人”,還有早已融合在地文化的“海峽華人”。有與會者補充,新加坡的成功是一個精心“造出來”的過程,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由強勢領導人建立的“城邦國家”,其治理模式雖非西式民主,但極度重視民生,保障了社會的穩定與繁榮。
飲食是理解文化的絕佳路徑。文倩介紹了兩道極具代表性的食物:「羅雜」(Rojak)和「格羅面」(Kolo Mee)。前者是一道混合了蔬果、豆腐乾、油條與醬料的沙拉,其馬來語原意“混合”,恰如其分地象徵了新馬地區多元文化的交融。後者則是來自東馬砂拉越的特色乾撈麵,其獨特風味不僅是地方美食的代表,也牽引出東西馬之間微妙的文化連結。
夜话的另一大焦點,是深入探討馬來西亞內部,特別是西馬半島與東馬(砂拉越、沙巴)之間猶如“一國兩制”的顯著差異。與會者指出,根據建國約定,東馬是以“邦”而非“州”的地位加入聯邦,享有更高的自治權,其州首長稱為“總理”。相較於西馬,東馬的多元種族關係更為和諧,華文獨立中學裡甚至有許多原住民學生。歷史上,東馬的加入是英國在去殖民化時期,為抵抗印尼潛在威脅及應對共產主義活動的策略性決定。至今,東馬仍保有移民自主權,西馬人入境需要查驗護照並受停留時間限制,以保障當地居民的權益。
在經濟與地緣政治方面,備受矚目的“柔新經濟特區”成為討論熱點,其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深圳”引發了眾人思考。有與會者補充,現任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正是來自柔佛州的蘇丹,其家族的財富與權力,無疑為該特區的發展增添了巨大的想像空間。此外,作為歷史悠久的海峽殖民地港口,檳城也被形容為“國際廈門”,其張弼士故居(藍屋)等建築,充分展現了東西薈萃的文化魅力。
在交流的尾聲,話題轉向了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化認同。一個有趣的觀察被提出:當地華人在政治情感上或傾向中國大陸,但在日常的文化與娛樂消費上則更親近台灣。這種現象也體現在文字使用上,當地華文教育自70年代後推行簡體字,但報紙標題卻常保留繁體,內文則為簡體,形成一種“不簡不繁”的特殊樣貌,這也生動反映了在地華人社群於不同文化影響下的持續角力與自我調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