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ny_Ch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假象的消費:AI 寵物的案例

Tony_Chan
·
·
當「永恆陪伴」取代真實關係

一、開場:一隻不會死去的寵物

在中國的年輕族群之間,一種新型商品正在走紅:AI 寵物
它們沒有血肉之軀,不需要飼料,也不會生病,更不會離世。它們能夠和主人互動、回應情感需求,甚至會隨著你的語氣調整自己的行為。對外宣傳的口號往往是:「永恆陪伴,零飼養壓力」。

這樣的產品被視為千億級的「藍海市場」,受到資本追逐,也得到不少年輕人的追捧。原因很簡單:在快節奏、高壓力的都市生活裡,這些虛擬寵物既能滿足陪伴需求,又完全沒有真實寵物帶來的麻煩。

然而,當「假的陪伴」比「真的生命」更受青睞時,這不僅僅是一個商業現象,而是值得警惕的社會信號。


二、技術背景:讓假象更順暢

AI 寵物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多種技術融合的結果:

  1. 語言模型:能即時回應對話,模擬情緒。

  2. 影像與動畫:讓寵物有可愛的外觀和動態,不斷更新「表情包」。

  3. 個性化學習:透過長期互動,AI 能記住使用者的偏好,塑造出「只屬於你」的獨特寵物。

這些技術都指向同一個目標——降低假象與真實的落差。當落差縮小,使用者的情感投入就會更自然。


三、為什麼人接受假的?

明知是假的,為什麼仍有人願意為 AI 寵物付費?心理層面有幾個因素:

  • 安全感:真實寵物會生病、會死去,帶來失落;AI 寵物永遠不會。

  • 便利性:不需餵食、不需打掃、不需照顧,卻能隨時互動。

  • 投射慾望:它可以完全依照使用者的需求調整性格,成為「理想化的伴侶」。

這三點正好迎合了現代都市人對「簡單、可控、不會背叛」的渴望。


四、案例一:虛擬偶像與代言

AI 寵物並不是孤立的現象。

  • 在日本,虛擬模特 imma 已與 Prada、Nike 等大牌合作。雖然她是全息生成的,但粉絲依然願意追蹤、留言,甚至以她為時尚指標。

  • 在中國,電商平台出現大量「數字人主播」,24 小時輪班帶貨。觀眾明知對面是 AI,也願意與之互動,只因它們能即時回應、永不疲倦。

這些例子和 AI 寵物的邏輯一致:人們其實不在乎真實與否,只要滿足需求,就願意接受。


五、案例二:AI 寵物的消費場景

以這次新聞提到的內地 AI 寵物為例:

  • 使用者多為年輕人:他們生活壓力大、社交圈碎片化,更傾向於在虛擬空間尋求慰藉。

  • 產品主打「情感連結」:廣告不是在強調功能,而是強調「陪伴、懂你、不離開你」。

  • 商業前景龐大:投資方將這視為「情感消費」的新市場,定位是「千億藍海」。

這是一種從「滿足需求」轉向「替代真實」的商業模式:把一切不穩定、不確定的真實生命,換成永遠受控的虛擬存在。


六、風險:假象反塑真實

問題在於,當越來越多人選擇「假陪伴」,真實關係可能會被逐步邊緣化。

  1. 對真寵物的需求下降:真寵物需要責任與付出,而 AI 寵物卻提供「無成本陪伴」。這可能讓人更少願意承擔現實責任。

  2. 情感的退化:若習慣了「隨叫隨到的情感回應」,是否還能容忍真實人際中不可控的一面?

  3. 市場導向偏差:當資本把焦點轉向「虛擬情感產品」,現實中孤獨、老齡化等社會問題是否反而被忽略?

換言之,這不是單純的娛樂消費,而可能在重塑人類對「關係」的定義。


七、結束語:一個值得追問的未來

AI 寵物的興起,表面上只是一個商業潮流,但背後反映的是人類正在把「假象」視為一種更簡單的選擇。當陪伴、情感、責任都能用虛擬替代,我們究竟還需要多少真實?

下一步值得追問的是:

  • 如果一代人從小就習慣與 AI 寵物互動,他們還會如何看待生命與責任?

  • 當「永恆陪伴」成為商品,真實的失落與不確定性是否還有價值?

這些問題,也許比技術本身更值得警惕。


相關報導︰AI寵物結合情感消費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