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的底層文學 ──讀瑪哈綏塔.黛維的〈乳母〉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作為美國高等學院的教授,史碧瓦克對瑪哈綏塔.黛維〈乳母〉的解讀,透過「我」為主體:作者、讀者、教師、底層和歷史學家的身分,處理歷史事實和文學虛構的小說,為瑪哈綏塔‧黛維小說長期關注印度女性和底層平民的生活,顯現人民潛意識裡及宗教文化遺留中母權社會的痕跡,來平衡父權價值所造成的不公與偏差。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陳慧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蓋雅翠.史碧瓦克(Gayatri C.Spivak)的文化政治論文選著作《在其他世界》(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於2021年12月初版。書中有兩篇小說,作者是瑪哈綏塔.黛維(Mohashsheta Devi, 1926-2016),她出生於達卡的一個印度教婆羅門家庭。她在印度分裂後移居印度西孟加拉邦,並進入泰戈爾創辦的毗首-巴拉蒂大學就讀,獲英文學士學位,後來在加爾各答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她的創作屬於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主流孟加拉小說的普遍感傷風格,作品有〈都勞帕蒂〉﹝1970-1971﹞、〈第1084號的母親〉﹝1973-1974﹞、〈森林的權利〉﹝1977﹞和〈乳母〉﹝1986﹞等。後兩部小說將目光注視入歷史中的個人,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展現自己與歷史論述的關係。

史碧瓦克透過解讀〈都勞帕蒂〉(別名都帕蒂/黑公主)﹝Draupadi 或作Dopdi﹞和〈乳母〉(“Stanadayini”, ﹝Breast Giver﹞),從比較文學的脈絡指出「世界文學」中的「世界」受限於美國視野,必須通過更多第三世界作品的再現與傳播,人們才能真正認識「其他世界」的存在及其差異的價值觀,而要避免文化霸權及對底層階級造成的壓迫。

〈都勞帕蒂〉雖以部落部形式都帕蒂出現,但指稱的是古老神話裡的黑公主都勞帕蒂,是故事主角的名字,家常化印度教名字,是通緝名單上的嫌犯。而從殖民主義角度來看〈乳母〉主角雅修達,則隱喻印度是租用的母親。史碧瓦克論述她們在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連結下,在特殊的政治社會背景中的被剝削待遇和悲慘下場。

〈乳母〉中篇小說故事在第三世界發生,它的震撼性是來自後殖民主義之下,對古老傳統文化的衝擊及影響。小說講述了雅修達靠母職的專業,不停生育,以餵奶方式養活自己20個小孩和老闆賀達爾一家的子孫後因失去生產哺乳能力後患病去世的故事。

印度宗教崇拜下呈現的女神──母親

雅修達一家在丈夫康卡利加倫被賀達爾的小兒子輾過了腳和小腿,從此成了殘疾。他自小被迷信的賀達爾視為印度婆羅門僧侶的象徵,因瘸腿而失去了在女神寺廟走廊角落擺攤的機會。生活頓時失去依靠,負擔不起糧食雜務,被迫不能謀生下,推動雅修達以哺乳小孩,從自己身體所產生的奶水作為逆轉,代替丈夫回到勞動線上。

小說引人注目的1和2章,敘述雅修達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母職,養大一群孩子。母親就是雅修達的天職,專業的母親,不像她老闆家裡的那些太太以及女兒,個個都是外行的母親。而雅修達當然是個虔誠的教徒,她曾在地母廟禁食,參與婦女的儀式,也曾長途跋涉到郊外,跪在地方上宗教導師的腳跟前祈禱。由於她夢見獅座女神化身為產婆,才導致之後賀達爾老闆娘家中兒子們不必擔心,在按照天文曆指示與太太敦倫產子令身材走樣。由於次子不希望太太的容貌身材因生育而大受影響,聽聞雅修達豐沛的奶量,心生一計建議她當奶媽。這樣家中六個兒子媳婦輪流產子,即可長期有奶媽餵奶。只要每天提供雅修達三餐、節慶時送她新衣、每個月一點薪水就足夠她維持家計。

小說反諷的是乘獅女神,「衪會像母親般的孕育,也會像產婆般的守護。」一首虔誠之歌「當媽可沒這麼容易?不是只把小孩生下了事」歌詞,似乎極盡歌頌雅修達如女神──母親般哺育老闆娘膝下梵天(印度神祇)肉身兒子的子嗣。它嘲弄的還在於雅修達不停懷孕生小孩,像個乳牛一樣,毫不猶疑地把自己的奶水餵給別人的孩子。意想不到的是不知道誰把女神的畫像翻了過來,知情的老闆娘因而傷心欲絕突發死去。加上賀達爾家族兒子媳婦小孩長大,雅修達也已無用奶之處,縱使她跑去跪在女神的腳前,但那雙上了年紀、不再泌乳的胸脯已經開始疼痛不堪。雅修達交託給乘獅女神,並請求指點迷津。結果事與願違,最後癌症孤獨地死去。

敘述者無須直接描述老闆一家面目的猙獰,通過倫理的判斷便可以知道老闆一家的殘忍。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大兒子通過話語為自己的階級辯護,雅修達的病歸因始終與他們無關,那是因為冥冥中注定。貌似同情雅修達,事實是為自己推卸責任。隱含作者有意識地作了這種敘事安排,讓我們思考敘述者的陳述,引發對敘述者態度的懷疑。事實上,隱含作者希望讀者理解雅修達行為背後的歷史事實。

特色雙重奏:敘述者與隱含作者

雅修達的生活因不能再哺乳而失去意義,她從眾人眼中女神的化身,由地位崇高之處,跌了萬丈深淵。丈夫為了生計在濕婆廟裡找到工作,卻不怎麼憐恤雅修達,反而藉詞自己還能幹活而與雅修達吵架。雅修達覺得世界不公不義,幾乎要發瘋。她看不慣空蕩蕩的房間,不管餵不餵奶,她都習慣要把孩子摟在懷中。「當媽媽是會當上癮的」,這是一個有批判意識的故事,可作者卻不急於進行自己的批判。敘述者作為故事中的一分子,就生活在那個世界中,她的敘述不可能批判雅修達而避免讓自己受到自身感情、價值觀念的影響。

小說顯然涵蘊的情感包括「親愛的母親,妳養了7,000萬個孟加拉孩子,但是妳並沒有讓他們有人性──泰戈爾」,決定了敘述者以自己的聲音顯示自己的存在並構成了文本。對於母職的闡釋,雅修達為生存而忙勞,「『甚麼要能餵奶才算是母親,全是騙人的話』,……她胸部上的傷口彷彿有100張嘴、100隻眼,不停地嘲弄她。」病入膏肓之時,她仍不含糊的事情不是乳房膿瘡發炎而是著眼用肥皂和香油,小心清洗胸部。渴望擁有健康的身體,她卻為瘦弱而生病的身體,為她在眾人印象中的母親,總是梳著高髮髻,穿著一身閃亮的印度服飾白色紗麗,有著堅毅的個性,如今和那個正倒卧在醫院的垂死之人格格不入。

對待曾經孕育生命,老闆兒子、康卡利和兒子們,他們是無情的。雅修達的孩子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可敘述中卻只是雅修達奶子好與壞的證明。事實上,當醫生宣布雅修達將不久於人世,康卡利幾乎不痛不養地把她拋在腦後。曾經對雅修達有過慾望的納賓,還質疑她不過是凡俗肉身吧了。納寳似以一個買客鑒別貨品的神色,否定了雅修達作為母職的專叢。雅修達在他們眼中變成了商品,對他們而言只有利益是鮮活的。這種反差和對立提醒了我們警惕另一種聲音的出現,而這個聲音就來自隱含作者。

小說展現在「雅修達是個徹頭徹尾的印度女人,對丈夫和孩子的全然付出到了一種不可理喻、盲目衝動而愚蠢的地步」時,老闆娘和兒子們通過坦白的自供,通過敘述故事以及敘事態度來塑造他們自己的人性缺失和無知。誠如「大兒子之前一直活在16世紀的生活中,他的腦袋充斥著18世紀的黑暗時代和19世紀孟加拉文藝復興之前的想法,就是打死不肯注射天花疫苗,只有低下階層的人才會得天花」。他出身高貴,尊重婆羅門、敬拜神明,不會生病。

如果說印度男性普遍受到神明庇佑,那敘述者描述「從娑提、莎瓦翠、希多女神到女演員妮魯帕‧羅伊、薔德‧歐斯曼妮等所有印度女性普遍具備著極度棄絕與寬恕的意識,雅修達自然也不例外」的所謂「每個女人都是神聖之母」,對在文明社會接受教育的作者,自然就成了不可靠的敘述。這些女性實際是在交換場域之下才徒具價值,並且,成為隱含作者對整個古老印度傳統下底層社會男女關係失衡的聲援……

雅修達的行為已然與隱含作者的整個價值體系形成衝突,所以隱含作者採取了這種敘事策略。間接且有力地揭露了老闆家的偽善、自私以及剝削本質。雖然,敘述者對地母女神以助產士形象的努力維護,卻被自己的敘述不斷打破,雅修達用奶汁使自己地位崇高,其與聖牛相比,不僅顯示出她只是屬於動物的階層。

〈乳母〉具備獨特的反諷審美體驗,因為底層人物的宗教情緒、無知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同時超越了單純的批判局限。敘述者不再為情緒上的抗拒而產生的偏激負責,在讀者則造成了感性的顛覆。我們清楚地覺察隱含作者的同情之所在,這不再是一個獨白敘述者的聲音和立場,而處處表達隱含作者的質問與和聲,與敘述者形成了有特色的雙重奏敘述者。

老闆家的殘忍與對人的尊嚴的踐踏,直接的批判能激起讀者反思。作者演繹的雙重奏,這樣的敘事安排使文本成為一個開放的結構,一個召喚的結構使讀者克服被動性和惰性。喚起自我思考和批判的意識。獨特的敘事安排,顛倒了習慣化的敘述過程,造成了陌生化效應。這種審美距離與形式,使生活中的悲劇與痛苦,變成了辛辣的諷刺和有力的嘲弄,並具有了欣賞價值。

史碧瓦克的解讀

作為美國高等學院的教授,史碧瓦克對瑪哈綏塔.黛維〈乳母〉的解讀,透過「我」為主體:作者、讀者、教師、底層和歷史學家的身分,處理歷史事實和文學虛構的小說,為瑪哈綏塔‧黛維小說長期關注印度女性和底層平民的生活,顯現人民潛意識裡及宗教文化遺留中母權社會的痕跡,來平衡父權價值所造成的不公與偏差。

史碧瓦克主張說,即便是我們承認這一點,婦女還是逃不出生殖定義的環節。事實上,女性主義批評的一項通病是它只屬於學院理論的一部分。史碧瓦克關注的是一旦走出教室以外,它就危險叢生。顯然,教條式的理論一旦面對現實就惟恐站不住腳了。還要說明的是,一國有一國的現實,若以西洋人的眼來看東方世界,那根本是殖民主義者管中窺豹,為神秘的東方斷然蓋上某種認知架構而已,根本沒有辦法觸及東方的現實。

小說彰顯孟加拉/印度底層階級文學再現的意義,故事敘述帶有歷史事實與文學虛構成分,呈現精英層主體與底層性別化主體不一樣的解構。與薩依德(Edward W. Said, 1935-2003)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一書中所作出的警告類似,史碧瓦克強調的是女性主義的文學原理若想印證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如印度文學,還是先得經過一番篩選過濾,否則文化的質素不同,運用或套用起來,恐怕難免顯得格格不入。

史碧瓦克認為這類小說的效果有賴於「真實效果」。她關切的是底層研究歷史學家想像一個歷史時刻,鮮為人知的人物,受到某種反起義或支配性別文本材料所支持,他們的存在就變得有可信度。閱讀或書寫文學的人就和閱讀或書寫歷史的人一樣,幾乎沒有甚麼身分可以聲稱底層地位。差別在於底層做為客體,一個是被預設或想像的,另一個則是真實的。歷史和文學事件案例的差異,透過所謂的「真實效果」而被當作是形成差別的時刻。被稱為歷史的似乎總是比稱為文學的要來得更真實。

〈乳母〉中的角色雅修達的真實可能性,就在於她們確實可能在特定歷史時刻做為底層而存在。這是屬於底層的文學再現,史碧瓦克透過其理論闡述,對當前所謂「第三世界」文學持續的底層化帶來若干啟發,也帶給在精英方法論與底層書寫材料方面提供深入的思考。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跑山、觀海、再挖掘——專訪詩人孔銘隆:「我希望將來仍有回聲。」

《罪人們》:象徵、反基督與弱弱相殘

粵劇音樂設計怎樣取得平衡

第三世界的底層文學 ──讀瑪哈綏塔.黛維的〈乳母〉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作為美國高等學院的教授,史碧瓦克對瑪哈綏塔.黛維〈乳母〉的解讀,透過「我」為主體:作者、讀者、教師、底層和歷史學家的身分,處理歷史事實和文學虛構的小說,為瑪哈綏塔‧黛維小說長期關注印度女性和底層平民的生活,顯現人民潛意識裡及宗教文化遺留中母權社會的痕跡,來平衡父權價值所造成的不公與偏差。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陳慧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蓋雅翠.史碧瓦克(Gayatri C.Spivak)的文化政治論文選著作《在其他世界》(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於2021年12月初版。書中有兩篇小說,作者是瑪哈綏塔.黛維(Mohashsheta Devi, 1926-2016),她出生於達卡的一個印度教婆羅門家庭。她在印度分裂後移居印度西孟加拉邦,並進入泰戈爾創辦的毗首-巴拉蒂大學就讀,獲英文學士學位,後來在加爾各答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她的創作屬於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主流孟加拉小說的普遍感傷風格,作品有〈都勞帕蒂〉﹝1970-1971﹞、〈第1084號的母親〉﹝1973-1974﹞、〈森林的權利〉﹝1977﹞和〈乳母〉﹝1986﹞等。後兩部小說將目光注視入歷史中的個人,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展現自己與歷史論述的關係。

史碧瓦克透過解讀〈都勞帕蒂〉(別名都帕蒂/黑公主)﹝Draupadi 或作Dopdi﹞和〈乳母〉(“Stanadayini”, ﹝Breast Giver﹞),從比較文學的脈絡指出「世界文學」中的「世界」受限於美國視野,必須通過更多第三世界作品的再現與傳播,人們才能真正認識「其他世界」的存在及其差異的價值觀,而要避免文化霸權及對底層階級造成的壓迫。

〈都勞帕蒂〉雖以部落部形式都帕蒂出現,但指稱的是古老神話裡的黑公主都勞帕蒂,是故事主角的名字,家常化印度教名字,是通緝名單上的嫌犯。而從殖民主義角度來看〈乳母〉主角雅修達,則隱喻印度是租用的母親。史碧瓦克論述她們在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連結下,在特殊的政治社會背景中的被剝削待遇和悲慘下場。

〈乳母〉中篇小說故事在第三世界發生,它的震撼性是來自後殖民主義之下,對古老傳統文化的衝擊及影響。小說講述了雅修達靠母職的專業,不停生育,以餵奶方式養活自己20個小孩和老闆賀達爾一家的子孫後因失去生產哺乳能力後患病去世的故事。

印度宗教崇拜下呈現的女神──母親

雅修達一家在丈夫康卡利加倫被賀達爾的小兒子輾過了腳和小腿,從此成了殘疾。他自小被迷信的賀達爾視為印度婆羅門僧侶的象徵,因瘸腿而失去了在女神寺廟走廊角落擺攤的機會。生活頓時失去依靠,負擔不起糧食雜務,被迫不能謀生下,推動雅修達以哺乳小孩,從自己身體所產生的奶水作為逆轉,代替丈夫回到勞動線上。

小說引人注目的1和2章,敘述雅修達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母職,養大一群孩子。母親就是雅修達的天職,專業的母親,不像她老闆家裡的那些太太以及女兒,個個都是外行的母親。而雅修達當然是個虔誠的教徒,她曾在地母廟禁食,參與婦女的儀式,也曾長途跋涉到郊外,跪在地方上宗教導師的腳跟前祈禱。由於她夢見獅座女神化身為產婆,才導致之後賀達爾老闆娘家中兒子們不必擔心,在按照天文曆指示與太太敦倫產子令身材走樣。由於次子不希望太太的容貌身材因生育而大受影響,聽聞雅修達豐沛的奶量,心生一計建議她當奶媽。這樣家中六個兒子媳婦輪流產子,即可長期有奶媽餵奶。只要每天提供雅修達三餐、節慶時送她新衣、每個月一點薪水就足夠她維持家計。

小說反諷的是乘獅女神,「衪會像母親般的孕育,也會像產婆般的守護。」一首虔誠之歌「當媽可沒這麼容易?不是只把小孩生下了事」歌詞,似乎極盡歌頌雅修達如女神──母親般哺育老闆娘膝下梵天(印度神祇)肉身兒子的子嗣。它嘲弄的還在於雅修達不停懷孕生小孩,像個乳牛一樣,毫不猶疑地把自己的奶水餵給別人的孩子。意想不到的是不知道誰把女神的畫像翻了過來,知情的老闆娘因而傷心欲絕突發死去。加上賀達爾家族兒子媳婦小孩長大,雅修達也已無用奶之處,縱使她跑去跪在女神的腳前,但那雙上了年紀、不再泌乳的胸脯已經開始疼痛不堪。雅修達交託給乘獅女神,並請求指點迷津。結果事與願違,最後癌症孤獨地死去。

敘述者無須直接描述老闆一家面目的猙獰,通過倫理的判斷便可以知道老闆一家的殘忍。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大兒子通過話語為自己的階級辯護,雅修達的病歸因始終與他們無關,那是因為冥冥中注定。貌似同情雅修達,事實是為自己推卸責任。隱含作者有意識地作了這種敘事安排,讓我們思考敘述者的陳述,引發對敘述者態度的懷疑。事實上,隱含作者希望讀者理解雅修達行為背後的歷史事實。

特色雙重奏:敘述者與隱含作者

雅修達的生活因不能再哺乳而失去意義,她從眾人眼中女神的化身,由地位崇高之處,跌了萬丈深淵。丈夫為了生計在濕婆廟裡找到工作,卻不怎麼憐恤雅修達,反而藉詞自己還能幹活而與雅修達吵架。雅修達覺得世界不公不義,幾乎要發瘋。她看不慣空蕩蕩的房間,不管餵不餵奶,她都習慣要把孩子摟在懷中。「當媽媽是會當上癮的」,這是一個有批判意識的故事,可作者卻不急於進行自己的批判。敘述者作為故事中的一分子,就生活在那個世界中,她的敘述不可能批判雅修達而避免讓自己受到自身感情、價值觀念的影響。

小說顯然涵蘊的情感包括「親愛的母親,妳養了7,000萬個孟加拉孩子,但是妳並沒有讓他們有人性──泰戈爾」,決定了敘述者以自己的聲音顯示自己的存在並構成了文本。對於母職的闡釋,雅修達為生存而忙勞,「『甚麼要能餵奶才算是母親,全是騙人的話』,……她胸部上的傷口彷彿有100張嘴、100隻眼,不停地嘲弄她。」病入膏肓之時,她仍不含糊的事情不是乳房膿瘡發炎而是著眼用肥皂和香油,小心清洗胸部。渴望擁有健康的身體,她卻為瘦弱而生病的身體,為她在眾人印象中的母親,總是梳著高髮髻,穿著一身閃亮的印度服飾白色紗麗,有著堅毅的個性,如今和那個正倒卧在醫院的垂死之人格格不入。

對待曾經孕育生命,老闆兒子、康卡利和兒子們,他們是無情的。雅修達的孩子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可敘述中卻只是雅修達奶子好與壞的證明。事實上,當醫生宣布雅修達將不久於人世,康卡利幾乎不痛不養地把她拋在腦後。曾經對雅修達有過慾望的納賓,還質疑她不過是凡俗肉身吧了。納寳似以一個買客鑒別貨品的神色,否定了雅修達作為母職的專叢。雅修達在他們眼中變成了商品,對他們而言只有利益是鮮活的。這種反差和對立提醒了我們警惕另一種聲音的出現,而這個聲音就來自隱含作者。

小說展現在「雅修達是個徹頭徹尾的印度女人,對丈夫和孩子的全然付出到了一種不可理喻、盲目衝動而愚蠢的地步」時,老闆娘和兒子們通過坦白的自供,通過敘述故事以及敘事態度來塑造他們自己的人性缺失和無知。誠如「大兒子之前一直活在16世紀的生活中,他的腦袋充斥著18世紀的黑暗時代和19世紀孟加拉文藝復興之前的想法,就是打死不肯注射天花疫苗,只有低下階層的人才會得天花」。他出身高貴,尊重婆羅門、敬拜神明,不會生病。

如果說印度男性普遍受到神明庇佑,那敘述者描述「從娑提、莎瓦翠、希多女神到女演員妮魯帕‧羅伊、薔德‧歐斯曼妮等所有印度女性普遍具備著極度棄絕與寬恕的意識,雅修達自然也不例外」的所謂「每個女人都是神聖之母」,對在文明社會接受教育的作者,自然就成了不可靠的敘述。這些女性實際是在交換場域之下才徒具價值,並且,成為隱含作者對整個古老印度傳統下底層社會男女關係失衡的聲援……

雅修達的行為已然與隱含作者的整個價值體系形成衝突,所以隱含作者採取了這種敘事策略。間接且有力地揭露了老闆家的偽善、自私以及剝削本質。雖然,敘述者對地母女神以助產士形象的努力維護,卻被自己的敘述不斷打破,雅修達用奶汁使自己地位崇高,其與聖牛相比,不僅顯示出她只是屬於動物的階層。

〈乳母〉具備獨特的反諷審美體驗,因為底層人物的宗教情緒、無知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同時超越了單純的批判局限。敘述者不再為情緒上的抗拒而產生的偏激負責,在讀者則造成了感性的顛覆。我們清楚地覺察隱含作者的同情之所在,這不再是一個獨白敘述者的聲音和立場,而處處表達隱含作者的質問與和聲,與敘述者形成了有特色的雙重奏敘述者。

老闆家的殘忍與對人的尊嚴的踐踏,直接的批判能激起讀者反思。作者演繹的雙重奏,這樣的敘事安排使文本成為一個開放的結構,一個召喚的結構使讀者克服被動性和惰性。喚起自我思考和批判的意識。獨特的敘事安排,顛倒了習慣化的敘述過程,造成了陌生化效應。這種審美距離與形式,使生活中的悲劇與痛苦,變成了辛辣的諷刺和有力的嘲弄,並具有了欣賞價值。

史碧瓦克的解讀

作為美國高等學院的教授,史碧瓦克對瑪哈綏塔.黛維〈乳母〉的解讀,透過「我」為主體:作者、讀者、教師、底層和歷史學家的身分,處理歷史事實和文學虛構的小說,為瑪哈綏塔‧黛維小說長期關注印度女性和底層平民的生活,顯現人民潛意識裡及宗教文化遺留中母權社會的痕跡,來平衡父權價值所造成的不公與偏差。

史碧瓦克主張說,即便是我們承認這一點,婦女還是逃不出生殖定義的環節。事實上,女性主義批評的一項通病是它只屬於學院理論的一部分。史碧瓦克關注的是一旦走出教室以外,它就危險叢生。顯然,教條式的理論一旦面對現實就惟恐站不住腳了。還要說明的是,一國有一國的現實,若以西洋人的眼來看東方世界,那根本是殖民主義者管中窺豹,為神秘的東方斷然蓋上某種認知架構而已,根本沒有辦法觸及東方的現實。

小說彰顯孟加拉/印度底層階級文學再現的意義,故事敘述帶有歷史事實與文學虛構成分,呈現精英層主體與底層性別化主體不一樣的解構。與薩依德(Edward W. Said, 1935-2003)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一書中所作出的警告類似,史碧瓦克強調的是女性主義的文學原理若想印證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如印度文學,還是先得經過一番篩選過濾,否則文化的質素不同,運用或套用起來,恐怕難免顯得格格不入。

史碧瓦克認為這類小說的效果有賴於「真實效果」。她關切的是底層研究歷史學家想像一個歷史時刻,鮮為人知的人物,受到某種反起義或支配性別文本材料所支持,他們的存在就變得有可信度。閱讀或書寫文學的人就和閱讀或書寫歷史的人一樣,幾乎沒有甚麼身分可以聲稱底層地位。差別在於底層做為客體,一個是被預設或想像的,另一個則是真實的。歷史和文學事件案例的差異,透過所謂的「真實效果」而被當作是形成差別的時刻。被稱為歷史的似乎總是比稱為文學的要來得更真實。

〈乳母〉中的角色雅修達的真實可能性,就在於她們確實可能在特定歷史時刻做為底層而存在。這是屬於底層的文學再現,史碧瓦克透過其理論闡述,對當前所謂「第三世界」文學持續的底層化帶來若干啟發,也帶給在精英方法論與底層書寫材料方面提供深入的思考。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