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需要“上链”,但我理解他们为什么坚持

jaded.chen
·
(修改过)
·
IPFS
我对web3以及马特市的一些看法。

我第一次接触 Web3 写作,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打开了 Matters。

说是“写了会上链”,“可以真正拥有自己写的内容”,

我当时只觉得,哦,又是加密圈的新玩法吧。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对新技术不抗拒,但对“理想主义”天然保持距离。

可我还是注册了一个账户。

很快我意识到,这个平台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不是因为它设计得多高级,或者功能有多炫——

而是因为这里的静,一种几乎不合时宜的静。

没有推荐算法推送热点,没有人强迫你转发主流声音,

你发了一篇没人看的文章,它就真的安静地躺在那里,不被下沉,也不被删掉。

它就只是存在。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个很模糊但真实的情绪:

我不是因为好奇 Web3 才来的,而是因为有点累了。


我曾经写过很多代码笔记、想法碎片和生活的观察,放在公开的平台上,有时会被点赞,有时会被删除,有时会被推送,有时会消失得像从来没存在过。

你永远不知道这些内容的命运掌握在谁手上,算法、审核、人为偏好……你只知道,那些你写下的东西,不是你的。

不是说有什么敏感内容,

但有些文字,它就只是“不合时宜”。

就像你半夜写的一句“我今天特别难受”,第二天就会被自我屏蔽掉:“哎呀,这种东西谁要看啊?”

可在 web3的世界,我看到一些人把这种“谁都不看的文字”刻进区块链,变成 NFT。

最初我是不理解的。

链上存一段文字,不贵吗?有意义吗?谁会去看?

但后来我看到一个写作者这么说:

> “I didn’t write it to be seen. I wrote it to prove that I once said it.”

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Web3 写作不是一种更高级的写作形式,

它可能是更低级、更原始的一种冲动:

我想留下点什么。哪怕没有回应、没有读者,也要留下。

这和炒币没关系,和 NFT 炒作也没关系。

它更像是一个人,在互联网越来越窄、越来越嘈杂的时候,

给自己找了一个不被吞没的地方。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我感动;

你也可以说这没什么技术含量,链上数据不一定比中心化存储更可靠;

但你无法否认,那些人是真的很认真地在写。

不为流量,不为推荐,只为说一句话——

我写下了,我确认了,这就是我。


后来我也试着把一篇旧文上链了。

说实话,那篇文章没什么人看,也没被谁点赞,但我心里踏实了一点。

它不再是“寄存”在别的平台的文件,而是真正属于我。

就像你小时候写的纸条,藏在抽屉里,不给任何人看,但你知道它在那儿。

Web3 写作对我来说,不是技术的革命,

也不是“未来写作的新模式”。

它更像一种补偿。

给那些总在删东西、改标题、删评论的日子,一个交代。


我依然不完全认同 Web3 的一切。

我觉得钱包门槛高,签名流程麻烦,普通人上手很累。

我也质疑链上的存储是否真的能“永存”,毕竟代码写在什么地方都可能过期。

但我开始理解那些人,

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把一句“我今天很想念一个人”刻上链,

理解他们为什么在一个几乎没有人气的平台上坚持每天发文,

理解他们为什么说“这里有点像以前的网络”。

他们不是技术理想主义者,

他们只是还没放弃“写下去”的那点念头。

在一个被中心化困住太久的互联网里,

他们只是在试着留一点余地,给真实的自己。

哪怕只是那么一小块地方,没人看、没人转、没人评,

也没关系。

因为这次,我说的话,是我的了。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jaded.chen大概率每天更新,除非那天生活太吵,我没听见我自己的声音。写字、编程、带娃交替进行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成熟的代价,是不是丢掉了热情?

你以为你在教育孩子,其实孩子在教育你

迟到的人,总在和时间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