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康派精神分析临床笔记——抑郁,忧郁,人类最初的欲望客体是什么?你最不想被我欲望的是你的什么?

Rafael Cao
·
·
IPFS
因为我实在搞不清楚主流的中文精神分析到底怎么翻译melancholia和depression,所以我就保留了原文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回答“人类最初的欲望是什么?”

这是一个黑格尔式的欲望:被大他者“认出”的欲望。因此,人类的最初欲望客体就是镜像。镜像本身没有缺失,但是有盲点,盲点被标记成minus phi,这是客体a的位置。客体a只是名字叫客体a,但不是客体,而是欲望的动因,由于无意识的回溯性效果被放到了客体的位置。没有缺失的镜像会让主体unheimlich,也就是所谓“缺失的缺失”——焦虑。

一旦儿童把目光从镜像移开,这个世界处处是缺失,最大的缺失在大他者那里,“你要我什么?”  想象一下大他者是冷漠的,贬损,那么这个儿童就可能会开始melancholia,他会制作出这个基本幻想“父母抛弃了我...”,这个基本幻想仍然是一个围绕自恋的幻想,被挫伤的自恋。  想象一下,如果大他者的回应是“你虽然不好看,不聪明,但你还是被爱的..”, 那么melancholia就被扼杀在了萌芽。这里真正发生的事情是: 自恋性的,想象性的理想-自我被符号性的自我-理想所取代。

Melancholia就是自我-理想的失效。“丧失”当然是实在的,但是它必须被符号性地铭刻进主体的身体,这其实就是客体a在做的事情。换言之,melancholia发生的时候,这个符号化操作始终不能完成。因为melancholia的主体的自我太弱,大量的力比多被投注在自我的“自怜自爱“——一场无法完成,也不想被完成的“哀悼”。Melancholia不是“悲伤”,是“悲伤”的失序,melancholia作用下,“悲伤”无法通过“哀悼”被正常释放。换言之,Melancholia是“悲伤”的不可能。

主体对丧失的客体(而非丧失本身)做了一个看似符号化但其实是想象性的言说——“悲伤”被一种想象出来的“罪疚”取代。丧失的客体就这样被内化到了“自我”。正如Paula在这个视频里面讲的,melancholia的本质是一个自恋客体的选择的难题。

他知道谁死了,但是不知道自己丢了什么。”

最后,有必要简单区分一下melancholia和depression。Depression没有负罪感,取而代之的是极低的自我评价。我是如此翻译“depression”的:“我不配被欲望,我不可能被欲望,所以不要来欲望我”. Depression使得主体用来投注力比多的客体丧失了石祖价值,而且它永远不会挂钩任何大他者的享乐或者欲望,所以甚至可以讲depression是在防御大他者的享乐或者欲望,而melancholia恰恰相反,melancholia在临床中已经多次被老道的分析家发现,是一种acting out,主体通过melancholia召唤大他者来给出一个诠释,一个转移:“我只知道我想自杀,你告诉我,我为什么要自杀,我到底怎么了?”

区分两者的另外一个参数是“罪疚”。Melancholia特有的“罪疚”的本质是超我,是声音,大他者的一道声音抵达并且征服了自我,这是召唤冲动的第二时刻:听到,而depression把防线建到了召唤冲动的第一时刻:我不会被听到。

但能就此说depression是一个精神病的位置吗?我认为不能,因为精神病恰恰证明了防御的失败,导致精神病人时刻暴露在大他者的享乐面前,而depression的主体往往通过depression独享着自己的“空”。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