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內 鉢場Bát Tràng陶瓷工藝村và萬福絲綢村Làng Vạn Phúc
上次提到河內老城區36行老街 河內古城區- 36行古街 是各種貨物的集散與販賣地,河內老城及周圍則仍保留著不同的手工藝製作及古老工藝村。以傳統手工藝為主,如斗笠製作、木雕、銅鑄、燈籠製作、製鞋、刺繡、寶石首飾、陶瓷等。技藝精湛的工匠世代傳承著傳統技藝和製作秘訣,守護著祖先留下來的古老的傳統,一如百年先人,時間走慢了,戰亂紛擾,似乎不曾發生過,但凡走過必留痕跡,歲月風化了老職人的臉,卻沒有放慢長滿厚繭的手,誰來了,誰又走了。日子依然要過,雙手停不下來,是生活也是日常。
河內共有 90 多個官方指定的大小工藝村,古老工藝村如傳統的製香工藝 (làm hương)廣富橋香村 Làng hương Quảng Phú Cầu,距離河內市中心約35公里,應化縣廣富橋鄉,擁有百年以上的傳統香火製作歷史,是一個很受觀光客及網紅歡迎的工藝村,探索傳統製香工藝,拍攝美美的照片,旅行社通常會包裝成一日旅遊行程,費用約45美金。以後有機會再來介紹。

河東萬福鎮Làng Vạn phúc 位於河內西南 8 公里處,是河東一個仍保留傳統絲綢編織的古老村莊。萬福絲綢村是河內著名的工藝村,擁有悠久的品牌歷史,是河內市首批加入世界創意手工藝城市網路的兩個手工藝村之一。萬福絲綢一直是河內人的驕傲,因為它自古以來就是越南手工藝人智慧和精湛技藝的象徵,被越南國家記錄中心評為「至今仍在運作的最古老的絲綢織造村」也是越南絲綢織造的發源地,擁有千年的歷史。1931年,萬福絲綢在馬賽博覽會上首次推向國際市場。法國人欣賞了展出的絲綢產品後,認為萬福絲綢品質精良,線條優雅而堅韌,堪稱印度支那最美的絲綢。這裡曾有近800戶家庭以傳統絲綢織造為生。萬福絲綢村也是一個古老與現代傳統交匯的地方,在絲綢攤位上,可以觸摸及感受色彩繽紛,柔軟閃亮的絲綢。絲綢圖案極為豐富,由植物、動物、圖畫和實體四大基本類型構成。但其獨特之處在於圖案的對稱性,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也成就了萬福絲綢簡約、大方、不浮誇的風格。根據工匠的介紹,為了製作出真正完美的絲綢製品,即使是最細微的細節,工匠也必須經過多個步驟,從製絲、上漿、織造、染色、烘乾……並監控整個過程。在越南傳統絲綢中,以萬福絲綢最為著名,也最受顧客歡迎。絲綢攤位也提供各種各樣的絲綢商品,絲綢面料、絲綢服裝、絲巾……可以選擇。
陶瓷雕刻則位於鉢場(巴莊) Xã Bát Tràng,亦為河內周圍知名的工藝村之一,萬福絲綢村與鉢場陶瓷村皆可從市區搭乘公車,一小時之內可以到達。








鉢場(巴莊) Xã Bát Tràng 是越南首都河內下轄的一個社。一個擁有700年歷史的工藝村,「Bát」在越南語中是「碗」的意思「Tràng」意思是「作坊」或「工坊」Bát Tràng」大致可以翻譯為「製碗村」或「陶瓷村」與昇龍(河內)豐富的文化及悠久的陶瓷藝術發展習習相關。Bát Tràng 位於紅河 (Sông Hồng)畔的嘉林縣 (Gia Lâm),距河內市中心約15公里。紅河為中國、越南跨境水系,也是越南北部最大河流,由於流域多紅色沙頁岩地層,水呈紅色,故稱「紅河」。紅河呈西北-東南流向,全長1280公里,越南境內長508公里,流域面積75700平方公里,中國境內長與627公里,流域面積76276平方公里。在中國境內有紅河支幹元江及其最大支流李仙江,二江在越南境內越池市 (知名越南YouTuber 阮秋媛家鄉) 合流後,經河內及北部灣後流入南海。

鉢場陶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1世紀李朝時期,是越南最古老、最著名的陶村之一。李朝時期(1009年 – 1225年),清化陶工的製陶工坊遷至此處。陳朝時期(1225年 – 1400年),鉢場陶村成為北方最大的陶瓷製造中心。黎朝時期(1428年 – 1789年),陶器發展達到高峰,鉢場生產多種精美的祭祀用品和家居用品。阮朝時期(1802年 – 1945年),鉢場陶器持續發展,但產量已減少。目前陶藝村經由政府與民間協力發展,已成為國內外遊客青睞的旅遊勝地。亦可參加 DIY 陶藝體驗,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陶器。市場內有許多陶瓷攤位,是挑選伴手禮的好地方,古老陶窯和博物館展示了陶瓷發展歷史。
因為距離河內近,又有公車可達,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去鉢場,從永安坐公車過來,(上文曾提到如何坐越南公車),在河內龍邊Long Biên 公車總站下車後,再換乘47號公車,大約40 分鐘,不怕坐過頭,一路坐到終點站,就是鉢場陶藝村了。票價為7000越南盾/趟 (2025年河內公車已全面調漲)。去鉢場也可以順道去龍邊的大型連鎖 AEON shopping mall, AEON在河內有兩家,除了龍邊這家外,另一家在河東 (可以順道去萬福絲綢莊)。AEON 為日資永旺,在海防也有一家,是屬於比較高檔的購物中心,四,五層樓高的mall, 有影城,有超市,各式餐廳,food court, 品牌商店等應有盡有,炎炎夏日,逛起來也很舒服。



陶窯首先最重要的是製陶的黏土來源。古代的製陶中心往往是因為有當地的土地資源做為基礎。鉢場也不例外。之所以選擇現在的鉢場村一帶發展製陶業,是因為在這裡發現了白粘土礦。一直到了18世紀,當地的白黏土資源枯竭,鉢場人被迫尋找新的土地資源。透過河流和港口,利用船隻,分散開發新的土源。從鉢場沿紅河而上到山西、福安,轉入陽河,順著京泰河而下到同朝,在胡老、竹通開採白黏土。

陶藝師要經過選土、加工、調配、塑形、紋飾、上釉,最後燒成成品等工序。鉢場陶藝村村民的傳統經驗,有這樣的說法,泥土鑄骨,釉料塑皮,窯火淬煉,「先骨,再皮,再窯」。
陶藝家視陶瓷器物如同生命體,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和諧組合而成的微型宇宙。陶藝家認為,陶瓷發展源自於五行的成就,而五行的成就則源自於其嚴謹精細的工藝流程和創造性的勞動過程。

獨特建築風格的鉢場 Bát Tràng 古村
鉢場現今仍存有23座古宅,16座祠堂,保存著許多古老的傳統文化。村裡的公共屋舍緊鄰紅河碼頭,沿河前往鉢場的遊客會在此停留,然後步行進入古村莊。村裡的公共屋舍是祭祀村裡守護神的地方,也是組織村裡活動和節慶的地方。






古村的建築風格獨特,至今仍保留著古代建築樣貌,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若想參觀及購買一些漂亮的陶瓷製品,陶瓷村的道路兩旁,聚集了大小不同的陶瓷商店。也可以到鉢場陶瓷市場。我每次來鉢場,一定要逛陶瓷市場,陶瓷市場出售各種精美的陶瓷製品,也有平價的瓷器花瓶等,對我來說,來到這裡,也像是尋寶,每次都有不預期的驚喜,新式樣不同風格的燒製作品,花樣圖形,推陳出新。商家會把略有瑕疵的當季燒製品,常是當下新的燒製工法或新花色,或許是試作,或許是彩繪花色不良,此類陶瓷藝品,常以優惠價格出售。有時候這些小瑕疵,外觀並不明顯,可能是在瓶內,或是在瓶底,對我來說,無損其漂亮的顏色及外表,自己看了喜歡就可以。






陶瓷市場在街道的兩邊,匯聚了數百家陶瓷商店。出售各種各樣的商品,從紀念品、碗、盤子、罐、茶壺、杯子、裝飾品、祭祀用品到花瓶……,設計精美,美不勝收。這裡的所有商品都出自技藝精湛的工匠之手,上面繪有龍鳳圖案,還有極其獨特的壁畫。遊客還可以在這裡找到純陶瓷製成的紀念品或精美小物,既獨特價格也比外面便宜。而且風格多樣,充滿在地特色。瓶底會印有"Bát Tràng" 兩字。河內老城區的陶瓷藝品店所販售的精美逸品,皆出自於此地。有時候我也會買清倉貨,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挑到喜歡的花瓶。






市場內也有小型陶瓷工場,供遊客參觀體驗和拍攝名匠精湛的陶瓷揉捏工藝。


鉢場陶瓷博物館-獨特的文化空間
鉢場陶瓷博物館,宏偉而精巧的建築結構,設計的特色是7個巨大的螺旋形旋轉體,象徵著7隻旋轉的陶瓷爪。門票參考價格,入場費:60,000越南盾/人。陶藝體驗:70,000 越南盾/成人,50,000 越南盾/兒童

歷史記憶中的古葫蘆爐
參觀鉢場陶藝村時,另一個不容錯過的獨特景點是最後一座古老窯。這座窯爐由五個近百年歷史的燒製陶罐老窯組成。
葫蘆窯,又稱龍窯,出現於20世紀初。葫蘆窯分為許多窯室,通常有5至7個葫蘆(有時多達10個葫蘆)。葫蘆有一個垂直於窯軸線的連續拱形,就像一塊塊倒置的蚌殼連接在一起。人們用耐火磚砌築窯拱。窯長約13公尺,加上末端2公尺用來建造煙囪的部分,使窯的總長度可達15公尺。窯軸的坡度約為12-15度。葫蘆窯的溫度可達攝氏1300度。


過去,這座窯爐採用傳統的手工燒製陶瓷。如今,為了保護環境,鉢場人已改用更現代化的燒製技術,這座古老的窯爐已不再使用,僅供遊客參觀。來到這裡,遊客可以走進窯內,欣賞昔日窯爐的排列,還能看到窯內磚塊經過近百年的運作,覆蓋著一層美麗的琺瑯。


找到心中的那一個陶
在河內旅遊,若時間充裕,不妨前往萬福絲綢村或鉢場一遊,探訪古村莊,欣賞絲綢,陶瓷的美,品嚐在地美食,隨意走走逛逛,讓心情得以沈澱在世俗荒亂之外。在這裡,我相信一定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花色或式樣。又或許在不經意的當下,發現屬於自己的,心中的那一個美麗的陶。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