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與燈塔
在一個無風的夜晚,城市的燈火如星,點綴著無邊的寂靜。40歲的陳遠,一名圖書館管理員,坐在閱覽室的角落,目光停留在窗外的夜色。他的生活如同一本平淡的書:已婚,育有兩子,妻子是個溫柔卻沉默的家庭主婦。他們的日常平穩得近乎單調,卻也藏著一絲難以言說的空虛。
某個秋日,一個名叫曉晴的年輕女子走進了他的世界。曉晴22歲,是個剛從外地搬來的插畫家,常來圖書館借閱藝術書籍。她有著一雙靈動的眼睛,笑聲輕快如風鈴,身上散發著一股不安分的活力——她熱愛塗鴉、旅行和深夜聽風的習慣。陳遠覺得她像一陣風,自由而捉摸不定,吹過時帶來一絲清新,卻又讓人無法抓住。
兩人因書籍結緣。陳遠在整理書架時,常為曉晴挑選一些鮮為人知的繪本,彷彿在為她開啟一個個隱秘的藝術世界。曉晴則回贈手繪書籤,每張書籤都蘊含著她對故事的感悟,兩人的默契在這些細微的交換中悄然滋長。漸漸地,他們的話題從書本延伸到生活,深夜時分,兩人開始透過信件往來——起初是紙條,後來變成電子郵件。陳遠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共鳴,曉晴的文字像燈光,照亮他內心某個沉睡的角落。
這份聯繫卻在悄然間變得危險。陳遠開始留意曉晴的習慣:她愛喝檸檬茶,偏好藍色墨水,甚至連她偶爾的沉默都成了他揣摩的線索。他知道這種關注已越過界限,卻無法停下。
燈塔的影子
圖書館舉辦了一場為期三天的讀書會,曉晴負責設計海報,壓力讓她焦躁不安。活動前,她在陳遠面前流露脆弱,說自己像個多餘的影子。陳遠聽後,次日特意帶了一罐她愛喝的檸檬茶,謊稱是自己多買的。這舉動讓曉晴眼眶泛紅,兩人的距離更近了一步。
讀書會第一晚,他們在圖書館外的露台上聊天,話題轉向各自的夢想。陳遠坦言年少時想成為詩人,卻因現實妥協;曉晴則說她渴望畫出屬於自己的天空。那夜,曉晴笑著說:「你的話像燈塔,總能讓我找到方向。」這句話如石子投入湖心,在陳遠心中激起波瀾。
次日,他無意聽到同事議論曉晴曾與另一位年長館員走得很近,甚至引來流言。這話像一根尖刺刺進陳遠心裡,他感到一陣難以名狀的痛楚,彷彿自己只是曉晴生命中無數影子中的一個。他坐在桌前,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她送的書籤,內心湧起嫉妒與自我懷疑:她對我也說過這樣的話嗎?還是,我只是她隨手撿起的影子?
第三天,他計劃與曉晴在圖書館閉館後散步,卻在出門前摔了一跤,膝蓋擦傷,疼痛難忍。他視此為某種暗示,提醒他回頭看向身後的家。
未熄的燈火
散步那天,陳遠臨時邀請另一位同事同行。曉晴語氣中透著失落,甚至試圖讓第三人離開,但陳遠借機冷淡以對,最終轉身離去。他站在露台的陰影中,靜靜地看著曉晴孤單的背影漸行漸遠,手指緊握著口袋裡的鑰匙,知道自己終究無法成為她的燈塔,只能選擇放手。
讀書會後,陳遠刻意疏遠曉晴,回信漸少,直至沉默。曉晴試圖挽回,寄來一張畫著燈塔的明信片,寫道:「影子還在等光。」陳遠看著明信片,心頭一緊,指尖輕顫,卻將它收進抽屜,未曾回應。
那夜,他與妻子共進晚餐。妻子看著他膝蓋上的傷,輕聲埋怨道:「怎麼這麼不小心?」她起身拿來藥膏,細心地為他塗抹,動作輕柔而熟稔。陳遠望著她關切的眼神,心中湧起一陣暖意,卻也夾雜著愧疚。他突然明白,這個家才是他無法割捨的港灣。他試圖填補內心的空洞,可目光卻不住飄向窗外,彷彿在等一束再也點不亮的燈火。

很久不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