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窩|哲諮|正視困擾

子非魚
·
·
IPFS
·
哲學輔導的實踐

■ 筆記

哲學輔導的主要工作

哲學輔導的主要工作在於協助當事人釐清混淆的概念,檢視基本信念的真假,檢視推論的有效性,檢視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合理性,應用傳統智慧及現成的哲學理論等等。簡言之,哲學輔導員能協助當事人反省自己對事態以至於世界的基本信念和假設,從而發現思考和認知的盲點,並提供相關的哲學理論,以擴闊當事人在思考問題上的空間。

哲學輔導是透過教育使人進步,而不是透過治療讓人康復,它服務的對象不是某種病患,而是任何想要解決問題並提昇生命質素的人。


「難題」與「困擾」

  • 「難題」(problem),是指人們感到不如意並希望改變或擺脫卻又無法改變或擺脫的事態。

  • 「困擾」(disturb),是指當人們遇上難題,因為無法處理,感到沒有出路時的那種負面心理狀態。

原則上,哲學輔導的焦點在人的難題而不是困擾,不過在大部分情況下,當人的難題得到解決,人的困擾便自然消減了。在這一個意義下,我們可以說哲學輔導可以處理人的困擾。


哲學輔導的具體操作

  1. 確定當事人的難題

    1. 更為根本的理由

    2. 隱藏的元素

    3. 沒有被提及的可能出路

  2. 檢視當事人的難題

    1. 檢視概念的運用是否精確

    2. 檢視構成困局的元素是否真確

    3. 檢視難題的結構是否合符邏輯(訴諸大眾、訴諸情緒、訴諸權威、輕率結論、肯定後項)

  3. 重新思考如何面對難題

    1. 難題消失了,並且沒有任何進一步的難題

    2. 難題有沒有消失都不重要了,因為發現了更為根本的難題,或是難題背後的癥結,唯有解決更為根本的難題,才能脫離困局

    3. 難題沒有消失,難題依然是難題,困局依然是困局,因為當事人本來對難題的一切有關事實的瞭解都是正確的


「應該」的兩種意思

日常語言中「應該」起碼有兩種意思,一者指事態的理想狀況,一者指道德上的責任。當我們說某人「應該」如何如何時,要分清楚我們是在表達期望,還是在作道德上的責難


■ 心得

這本書的作者明確定義:哲學輔導是透過教育使人進步,而不是透過治療讓人康復。我認為,在台灣的情境下,由於《心理師法》的規範,這樣的定義確實較為恰當。哲學諮商不必與心理諮商分庭抗禮,而是應該做出市場區隔。然而,這也可能導致它被降格為身心靈產業的一環。

書中簡要整理了哲學輔導的三個步驟,這也明確地展現了其以問題導向的特質:

  1. 確定當事人的難題

  2. 檢視當事人的難題

  3. 重新思考如何面對難題

此外,書的後半部分提及沙特「墮落的信念」觀點,也相當具有啟發性:

「我明知世上沒有事物是具有內在價值的,但為了滿足心理需要,我們便假裝它有吧!」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稱這種行為為「墮落的信念」,這是一種高層次的自欺,為了逃避無意義感和焦慮而作出的懦弱及不理性行為。若以這種方式處理價值問題,便不能對自己忠誠了。這樣的人平常固然要假裝自己所接受的標準是正確的(用我們平常的語言說就是「投入生活」),就是在夜闌人靜的時候,也不能認真地反省自己平日的行為是否真的有價值,因為他打從心底裏知道,一旦認真地反省,最核心的信念便會指出一切價值都是虛假的。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