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藝術出走:給自己的情書「三日書」徵文活動(八月:關於人生,我想說的是|客座作家:郭強生) · 第三天

给自己的情书之三|那一本书

阿泉的信箱
·
·
IPFS
那段时间每天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觉得生活像被复制粘贴。偶然翻开《从0到1》,书里那句“从0到1是创造,从1到N只是复制”让我愣了很久。它没有给我答案,却让我开始重新问自己想要什么,不再只做“差不多”的事。哪怕走得慢,也想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那本书叫《从0到1》。老实说,我第一次翻开它时,并没有抱太大期望。那段时间状态不太好,每天在工作里被压得透不过气。早上赶地铁,晚上加班到眼睛发酸,手里做的都是重复性的事情,按流程写文件、开会、再改文件,过完一天,感觉跟昨天没什么区别。


那天晚上,我下班比平时更晚一点,实在不想直接回家,就随手拐进了公司附近的一家小书店。书店不大,木地板踩上去会吱呀响,书架整齐但有点旧,灯光偏黄,刚好能让人不那么紧张。店里很安静,收银台旁边的小音响在放爵士乐,听不出旋律,只觉得很松弛。


我没打算买书,只是想找个地方缓口气。走到“新书推荐”的架子前,我随手拿起一本蓝色封面的书,《从0到1》。书名挺吸引人,副标题写着“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当时心里只冒出一句话:未来?算了吧,能过好下周就不错。


那本书被我买回家后,一直放在桌角,压在一堆文件下面,几乎被我忘了。直到某天晚上,加班到快十一点,回到家整个人像被掏空一样,才想起它。


那晚我把书翻开,读得很慢。书里讲创新、讲创业,感觉和自己当时的生活挺遥远的。但读到一句话时,我愣住了:


“从0到1是创造,是从无到有。1到N,只是复制。”


我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些日子自己做的事情,几乎都是“1到N”:别人做过的,我再做一遍,保证不出错,却也没什么成就感。我习惯待在安全区,不想犯错,可同时也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继续往下翻,书里不断在抛问题:“你做的事情,别人能轻易模仿吗?”“如果你离开这个岗位,是否有人会想念你的价值?”我一下子合上书,心里有点慌。因为我答不上来。我不记得自己上一次认真想这些问题是什么时候了,大概很久以前吧。


读到一半,我忽然想起几年前写过的一份小项目计划书。那个想法来得突然,我当时甚至兴奋到熬夜画了图纸,可后来因为觉得“没资源、没时间、不现实”,干脆把它丢在抽屉里。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个念头像颗种子,被生活的琐碎埋得再也看不见。


可书里有句话撞进脑子里:


“每一次从0到1的开始,都是不合理的。”


我合上书,盯着书脊发呆。那一刻我突然有点不甘心。不是不甘心错过那个小项目,而是不甘心自己就这样被工作推着走,做一些“差不多”的事,然后告诉自己稳定就好。


我没有立刻做什么大动作,只是做了几个小小的改变。每天早一点起床,把最清醒的时间留给自己,而不是被手机填满。周末不再排满无意义的应酬,留几个小时来整理思路,重新翻出那个被遗忘的项目计划,慢慢修改。和朋友聊天时,我也开始主动提起这些事,不再光抱怨工作辛苦。


这些改变几乎看不出成效。项目进展很慢,有时候找不到资料,有时候没人帮忙,几次我都差点想放弃。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想起书里的另一句话:“真正的创造,一开始都是孤独的。”那让我觉得,哪怕走得慢,也别轻易停下来。


《从0到1》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它也不是那种看完就能顿悟的人生指南。可它让我发现,原来我已经很久没有问过自己:


你做的事是你想做的吗?

如果没人支持,你还会坚持吗?

这件事就算失败了,回头看会不会觉得值得?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让我开始认真想想,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一味跟着流程跑。


现在回头看,那本书就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书页已经被翻得有些旧,里面夹着我随手写下的便签和折角的标记。我偶尔会重新拿起来读几段,像是在提醒自己别忘了最初的那个“0”。


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真的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1”,也不能保证接下来一定走得顺利。但至少,我愿意动起来,不再被人推着往前。我不想再过一种只是“复制”的生活。哪怕走得慢,哪怕偶尔绕路,起码这是我自己选择的方向。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阿泉的信箱相信文字有温度,也相信思想有力量。期待与每一个有趣的灵魂相遇。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修鞋摊

日常的缝隙
2 篇作品

清晨的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