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現實主義」,反對「道德」?
用「現實主義」,反對「道德」?
這篇不是嚴謹、專門的哲學討論。主要是對社會、網路上一些人價值觀的觀察和反思。
事緣我之前,在網路上觀察到一類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當其他人表達對某些道德/價值的追求與堅持,希望推動社會進步時;他們就會從以下觀點出發,提出反對意見。
請留意,以下只是我個人的歸納和觀察。儘管我中間會以「xx主義」來總結他們的觀點和主張;但這些名稱只是我個人的用詞,並不嚴謹,亦不等同於倫理學等學科的那些專門概念和正式定義(如:道德現實主義Moral Realism、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等等)。 文中的各種用詞,如「人性」、(人性的)「黑暗」等等,因為只是花了一點點時間寫的隨筆,所以沒有再釐清定義。如果導致了理解的困難和混淆,我非常抱歉。
現實主義 / 利己主義:
世界觀:認為每個人的人性一定是利己 / 自私 / 追求現實利益的。這個意義上,他們認為人性都是黑暗的。
價值觀:在認為自己看透了上述「世界的真理」之後,他們會覺得要做一個明智的人,應該同樣地追逐現實利益,以個人利益優先。如果見到了那些有道德 / 價值追求的人,他們會認為對方是愚蠢,被其他謀求自身利益的人(如:政客)所欺騙和利用。
我對 A 的看法和回應:
誠然,以上的世界觀,其實與現實也並非相去太遠。但這種世界觀不嚴謹、亦不夠全面;從中所推論出的價值觀亦未必準確。
其一,說到底,人性是一個複雜,甚至有時顯得混亂、怪異的聚合體。(而那意味著,就算人性混入了某些利他的直覺或動機,其實也不是什麼難以想象的情況。)並且,人性受到許多因素、千絲萬縷地影響、塑造。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人性,會是完全相同。每個人的人性,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環境遷移而不斷改變。(在這方面,佛教哲學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五蘊皆空」的思想或許很有啟發性。儘管我未必有準確瞭解它們的意思。我的看法也未必和它們這些思想相同。)
因而,說「人性『都是』/『只是』/『一定是』 xxx 」,這種形式的觀點和主張,我通常會感到警惕和遲疑。要是有人說,人性70%是利己的,或者50%、80%;這樣的說法,或許我還更有可能接受。
其二,上述的價值觀亦未必是適當的。
首先,利己主義並不能充分地總結,人的所有慾望、意願和需求。如同上文所說,人性可說是雜亂的混合體。人的直覺和動機不是只有一種。如果說人性只是利己 / 追求現實利益的話,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無法控制自己地去咬指甲;為什麼有的人,在聽到交響音樂會時會熱淚盈眶;為什麼有的人,呆坐著「釣」幾個小時的「魚」,哪怕最後什麼也沒釣上來,卻依然很開心?
其次,利己主義,有可能會導致「自我推翻」。這是說,非常利己主義、以個人利益為優先的人,反而未必能過上好的生活。那些灑脫、逍遙、無欲無求的人,反而可能更加幸福。例如,如果對伴侶、家人、朋友都斤斤計較——例如去約會都要求AA的人,怎麼會有和樂的人際關係呢?佛教《四十二章經》中說:「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又如《道德經》中說:「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或者從現實角度說,如果總是患得患失,會帶來很大壓力,讓自己很焦慮,到最後身體未必能健康,也未必就能夠獲得快樂。
最後,很多、甚至大部分的人性是黑暗的;不代表我們也應該以現實利益,作為自己唯一的追求。現實的判斷是一回事;道德的抉擇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說,很多人這樣做,不代表這樣做是對的,也不代表我們就應該這樣做。)哪怕大部分人的人性是黑暗的,我們也瞭解這樣的現實,依然可以懷有希望,認為社會、文化和人性,或許在未來能有所改變。這也不妨礙我們依然可以積極去行動。
由於時間關係,以下的兩種觀點和主張我不會詳細討論。
價值虛無主義:
認為某些價值,無論是否去實現和追求都沒差。例如覺得,「無論是威權或者民主的政治制度下,大家的生活都一樣」。
我的回應:其實一般網路上、社會中抱持這種觀點的人,與嚴格哲學意義上的虛無主義者相去甚遠。說難聽一點,他們這只是「智性的懶散」。(假如讓兩千萬台灣人,在中國的制度、社會環境下生活個十年,真的覺得大家會都沒差嗎?)當然,一般大眾未必有心力、有興趣去釐清、修正自己的價值判斷、價值觀。(可能忙於工作、家庭等等。)一般大眾未必能抵達更恰當的觀點,這也可以理解。
固然,現在台灣的政治環境、公共討論中,能見到許多不理想、未必恰當、甚至是糟糕的言論、觀點與做法。人們會抗拒、排斥這些亂象,也並非不能理解。但是如果因此,就覺得那些價值是否實現「都沒有差」,無非是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如同上文我所做的辛辣的評論,這樣「直接跳到反面」去提出的觀點,只是「智性的懶散」。
(個人感想:中國儒家有一句流傳下來的名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要抵達最適當合宜的思想,體察「道心」的微妙難測之處;需要縝密、全面地考察,深刻地思考與反省。相較之下,大多數人,當然也包括我,在思考和下判斷時,可能還是太過輕率、簡單了啊......)
決定論:
這種觀點某意義上是最接近「哲學」的一種。這樣想的人會覺得,人的道德觀念、價值判斷,都是物理、生理(或社會)決定。因此,道德和價值都是虛假、沒有意義的。
我目前基本上,不太有知識和能力去回應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需要由哲學系的教授寫一本專書去討論了。當然,(物理)決定論是否成立;以及「決定論」,「自由意志」,「道德」三者之間的因果條件(如果一切都被決定了,是否還有自由意志?如果沒有自由意志,是否還可以講道德?)都是值得再做探討的問題。
(題外話,在瞭解了一點點現象學之後,我對一般人通常會接受、相信的某種接近自然主義、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有一種思想上的警惕。儘管這跟上述的決定論未必有關。我對現象學的理解同樣未必準確。)
這篇基本上主要是觀察、思考後的隨筆,而不是嚴謹的哲學討論。
感謝閱讀,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謝謝。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