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際「摸頭」成主流,內宣批判有何意義?
國際頂級媒體的直言,反映的是美國戰略界對台海風險的共識。台灣政府與其忙著將批評者「抹紅」,不如正視被視為「麻煩製造者」的深層結構性問題。

補償的迷霧:制度與現實的碰撞
導語 補償制度的設計初衷充滿理想,旨在彌補歷史傷痕、拉近社會差距。然而,當這些制度落地,卻常與現實的複雜性碰撞,產生意想不到的荒謬。公平的追求看似簡單,實則如霧中探路——制度試圖以簡單的框架解決複雜的問題,卻往往忽略了人性和社會的多元面向,特別是在原住民與漢人通婚的身份選擇議題上,這種荒謬尤為顯著。 一、補償的邏…

其實大家都是混血:民族分類的真相與荒謬
導語 「你是哪族人?」這句話我們問得太順口,彷彿一個簡單的答案就能定義一個人的身分。但如果我們翻開歷史、檢視DNA,會發現所謂的「民族」不過是人類想像的產物,一種為了政治、統治或認同而創造的標籤。真相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混血,沒有一個人能逃脫這場跨越千年的基因與文化大融合。 一、從「民族欄」開始的誤解 在中國,填寫表格時總有「民族…

📝📝:比起輸贏,我更想知道你的思想脈絡|哲學教授 Peter Boghossian 力推的方法:街頭知識論
美國哲學教授 Peter Boghossian 將知識論帶入日常生活的對話之中,強調透過提問來鼓勵批判性思考,而非直接爭辯或試圖說服。

革命之後的一種生存創作策略──顏色擷取樣本
作為一種不同於 《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時代革命》那樣的激昂熱血的行動,卻在革命熱潮過後,誕生了的一種溫和的關於命運探索的路線。

月朦胧
这篇文章,三个星期才写好。写好了还犹豫了几天,是不是就埋在写给自己的那堆自言自语里算了,叫醒失火的铁房子里沉睡的人,的确是不人道的。但是又想想,世上没有哪种伤疤,可以不清理就捂上,有痊愈的可能。

一戰再戰:革命,不是勝利,而是失敗了如何繼續,革命,不是因為恨惡什麼,更是為了守護什麼
本篇影論重點:(1)原文片名的文字韻味(2)母親,大半段空白的存在,是隱藏的「母」題(3)如何從角色的首登場解析「三個父親」形象(4)革命,不是勝利、不是恨

📝📝:永遠只能贏的辯論,算是交流嗎?|Charlie Kirk 的姿態是一種「表演藝術」而非「建設性辯論」
Kirk 的辯論模式,像是在 Prove Me Wrong 的場合;本質上更像是是種「表演藝術」而非「建設性辯論」。

一戰再戰(One Battle After Another)
Leonardo DiCaprio的神經質老爸不停陷入驚險處境但始終是個暖男,他的外型與演技都越來越像Jack Nicholson,這次也沒有令人失望。

後石破茂時代的黨內競爭:自民黨總裁選10月登場,內外交迫的政治陰影
接下來的自民黨總裁,面臨了如何重塑自民黨的新形象、並且彌平黨內的紛爭,黨外則是如何與在野黨互動,甚至能以其手腕達成穩定過半的連立內閣。至於對外關係則是如何與美中俄等大國交手,這怎麼看都是一個不好當的位子。

人类的共同目标是追求自由
在现代世界的激烈争论中,“自由”一词常常成为意识形态冲突的焦点,被不同文化和政治体系用于互相攻击的武器。然而,如果我们将视角从表面的对立转移到人类历史的深层,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对自由的追求是所有人类文明、所有政治体制和所有宗教信仰的共同目标。
柯克死亡槍擊案兇嫌落網之後:美國擔憂社會深陷政治暴力與仇恨情緒
「這是美國歷史上一個黑暗篇章的結束,還是一個更黑暗的篇章序幕?」

先選位,再談義:以「干涉意願 × 分享意願」定位政治站位
比起投入無止盡的爭執,其實只需要自問兩個問題:一、你是否願意干涉他人的選擇;二、你是否願意與持相同答覆者分享資源與機會。有了「干涉意願 × 分享意願」雙軸,便能了解自己的道德心理與互助合作傾向,明白自己對自由、責任與團結的真意,之後僅須在日常行動中培養與實踐價值觀,選擇榜樣,透過同儕協作累積具體影響,便能逐步推動…
......但荀建伟是谁,与荀建伟对话(2)
本文作者Gilles Gressani,访谈发表于2025.4.3
一些印度政治、外交、經濟與飲食的筆記
談談印度

台灣教育的失落:一場政治的困境
台灣的教育體系正面臨一場由政治、社會與家庭共同編織的複雜風暴。這些問題彼此環環相扣,讓教育從一個培養人才的事業,淪為各方勢力博弈的戰場。

不要想著引發改革、建立功業。行正道、結益友,才是破邪顯善最快之法。
王立這篇,就是行為處事之正論:了解自身優劣,精進優勢,行仁義,結益友。不要妄成大事,不要想著成為君臣將相。接受自己的無能與別人的無能,把聰明與野心用在需要它們才能解決的事情上,或者周末酒會的放鬆玩笑之中。社會很喜歡吹捧英雄,我們的內心很容易嚮往變革。但變革是最終的現象,機制才是造成改變的基底,且兩者之間沒有…

如何檢視女性政治人物?看見性別,更看見階級、族群、文化的多重結構
當面對藍白營的女性政治人物時,性別不能做為唯一分析視角。因為女性也可能透過服從、參與父權社會裡的性別秩序與角色期待,進而鞏固父權社會的權力分配機制。

政壇如何「厭女」:粉底液、化妝與美的勞動,女性的公共參與雙面刃
粉底液日前成為台灣政壇關鍵字,但討論化妝與粉底液到底算不算「厭女」?

如何解讀馬克思的「政治消亡論」:一個去支配的角度
通過新共和主義政治哲學的「去支配,得自由」的主張來解讀馬克思的政治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