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鬼 aka 劉維人

@weijen_liu

即使懂得質疑AI,也會被AI幻覺欺騙

因為AI幻覺只是放大人類原有的心理偏誤,以及社會原有的資訊不對稱

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經營國家,不是省錢跟發錢

政府應該先做好必要的公共事務,再處理成本控管或還稅於民

被你視為可比較的東西,往往就是你已經不想理解的東西

當我們急於用相同的公正標準來評斷解決方法、供應商、選票、露出度,我們就放棄了理解差異。你以為的科學與中立,其實是強者早已畫好的表格邊界,把不可互換的事物塞進可比較的格式中。這種思維不只是物化,更是通往強權政治的捷徑。因為當一切都能被比較,真正的差異就失去了生存空間。

有一天,AI會代表你說話,但那真的是你說的嗎?

不久之後,AI代理人可以「操作」你的帳號,幫你讀信、發文、傳訊息。這將改變我們對責任與授權的理解。與其阻止AI發展,我們更該正視:數位世界裡,什麼叫做「你」?誰有權代表你?傳統的身分與授權機制,已無法回應AI時代的需求。我們需要重新設計數位身分系統,釐清代理界線,確保每一次行動都能對應真實意圖與責任歸屬。

我們為什麼越來越無法信任彼此?關鍵在中產階級的瓦解

當社會不再尊重失去專業與誠實,信任也隨之崩解。隨著中產階級結構瓦解與社群平台興起,社會逐漸只看話術與短期效果。員工可以被AI取代、政客可以空口說白話、KOL內容不準也沒關係,只要吸睛就行。這種風氣讓制度逐漸瓦解,社會被話術與表演支配,結果就是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白爛職場、不實資訊、與彼此不信任的關係。

正直者的四道心魔:蠻幹、放棄、隨緣、超越

在民主制度下,理想主義者常身陷無形心魔:做得越多,越易被誤解。本文描繪四種心理轉折——蠻幹、放棄、隨緣與超越。民主雖防止極權,卻默許平庸與卸責,讓真正負責的個人被消耗、孤立。最終的出路,也許不是堅守原則,而是超越它:理解原則只是眾多價值的起點,而非終點。

不要把防災包屯到自己揹不動的10kg。一起幫忙政府防範第一擊!

一個需要「全民防衛韌性」的國家,是要等到敵國把我們基礎設施跟社會信任打爆,然後才在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去修復的嗎?你真的以為自己背得動那個10kg,售價數萬元的防災包嗎?共匪都在外海了,你當成颱風天掃泡麵喔?

我們不該再辯論了

#筆桿接力罷免到底

被 Tunic 感動到,忍不住寫短評大推

令人五體投地的獨立遊戲!以整套流程與玩法設計,重生1990…

不要為了跟行銷高手競爭,犧牲了厚積薄發的心

在這個社群媒體為王、人們耐心為零、AI助理超好用的時代,絕大多數人其實並不需要擔心自己的機會被行銷高手搶走。你該思考的是如何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起碼撐過三四季以上。

政治的理由

社會分裂,人們彼此懷疑之後,需要一個新的共同體。需要一個能夠各方拉下臉喝酒和解,承認自己情緒,願意再次共存的理由。​真正的政治必須提供這個理由,那就是就是「政治存在的意義」,就是「國家打算怎麼做來形塑社會利益」,就是老一輩常說的「政綱」,「發展戰略」,「格局」的東西。

人生是用來玩遊戲的,不是用來被政治操弄的

《劍星》跟《星鳴特攻》的爭議,其實是政黑板,或歷史上各種政治操作報導的老掉牙招數:「挑極端例子出來炒作」。

為何民主政治必須追求「跨群體的彼此理解」?

我們直覺上都會認為,民主政治決策必須獲得不同群體的認同才具備正當性,但這預設了跨群體的共通語意,以及決策前的共同參與意願。​這樣的預設很可能是不符經驗科學的,而且很可能賦予當權建制過大的權力與責任。

權威,社群,與自由

承認吧,讓你掏錢的不是作品,而是社群的認可

弗蘭梅與南之勇者的智慧:我們是凡人,必須保持平凡,才能對抗魔族

我們是凡人,是靠彼此理解與認可來生活的。如果我們崇拜力量,強調個人的成就,我們就變成魔族了。面對那些遠超過我們個體的巨大力量,我們必須靠著時間與共同體來抗衡。一騎當千的英雄,最美好的結局可能就是在盡情耍帥之後失敗死去,為後人剷平障礙。

當我們談論治理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新科技的治理總是同時涉及很多不同領域,即使每個人想要的未來相當重疊,對於某些語詞的理解依然會被領域與思維方式所影響。如果先提醒這些語詞可能有好幾種意義,可能會更快切入彼此在意的重點與洞見。

林秀幸《很深的民主,需要很厚的共同體》推薦語

能夠使我們長期依歸,給予行動與生命意義的,是個體藉由形塑社群我,而獲得自我認同的過程。這樣的彼此共同形塑,使我們彼此認識,使我們相信自己並信任他人。

寫出負責任AI是不可能的,因為AI是魔族

在螢幕那頭傳訊息給你的存在,並不是從人類社會中重新編譯出來的代理,而是一個人類從來不曾理解的AI魔族

LLM可以理解時空?等等,什麼是「理解」,什麼是「時空」?

時空與因果的認知框架,就比任何概念和經驗都更早存在。我們用這種框架去跟世界互動,去指涉所有經驗、概念、事物,去蒐集每一筆資料以及賦予資料意義。但LLM似乎沒有這種認知框架,本身似乎也沒有指涉事物的意向性。它要如何整理關於時空的資料,或者要如何理解人類世界的整理框架?

試圖禁止使用LLM工作的人,既不瞭解LLM也不了解工作

在LLM普及之後,短期內人們該思考的是,如何將信任標的從過去習慣的名片、學位、知識量大小,轉移到識人的智慧;如何將自由市場經濟的邏輯,轉變至社群經濟的邏輯。因為每個人未來都會連結大量LLM結果,沒有任何人是純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