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越來越無法信任彼此?關鍵在中產階級的瓦解
王立寫了一篇令人心有戚戚的好文。推薦給大家。
不過我認為問題不在重理輕文,而在鄙視專業。至少台灣,極度匱乏的不只是人社知識,也包括理工知識。我甚至懷疑包括專業的理財知識。
王立挑了一個非常精闢的切入點:古典意義下「中產階級」的消失,加上大眾媒體與社交平台的出現,結果就是「用消費主義看待一切」
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對於專業,以及對於人的極度不尊重。
員工的技能與心態不重要,不好用就換一個。最好整批換成AI,又省錢又不會抱怨。
廠商關係不重要,能交差結案就好。我剪完綵就跳去別家公司,爛攤子不是我的事。
課程品質不重要,大家都是來拓展人脈的,沒人想學東西。真的碰到問題,查網路或vibe coding就好。
KOL的正確度不重要,內容吸睛好笑就好。大家都是來賣的,張冠李戴似是而非又何妨。而且網友那麼多,總不可能全都跟著買假貨。
政客的操守不重要,因為政治沒救了。每個政黨都一樣爛,所有政策都在欺騙人民。還是好好賺錢,在房子跌價前脫手換下一棟比較務實。
這種心態的蔓延,就是孕育爛人、讓生活越來越痛苦的主因。
它鼓勵劣幣驅逐良幣,製造了自我實現的悲劇。
這種經常被稱為「消費社會」的結構,是在倡導多元、批判傳統的意識形態之下,由焦慮、嫉妒、自大......等無數個體心理偏誤,所構成的。它讓個人處於常態的不穩定中,難以心安;同時使政治、企業、知識等基礎建設多做多錯,陷入比爛邏輯。
受傷最大的,就是那些「沒有立即產出」的投資型研發/建設/政策/體制,例如:
正常競爭的政黨
合理可執行的政綱
永續的社會安全網與教育
可問責且自由競爭的企業
基礎科學與基礎人社研究
內容準確有系統的報導與科普
正直專業的公共人士
可長可久的人際網絡
互相扶持的在地社群
在個人偏好優於傳統、吸引力優於耐用、pitch能力優於專業的環境下,上面這些投資就是賠錢貨,誰做誰笨蛋。
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看到的:
KOL滿嘴胡扯
白皮書與報導沒一句能信
學生用AI交作業、偽造學習歷程
到處都是白癡職場、無能主管、惡劣同事
行銷費用居高不下,工匠與手藝人漸趨難找
投資波動漸大,穩定策略越來越少
普世價值,莫名變成社會對立的來源
敵國都在外海了,自己人還無法一致抗敵
有錢有權的人,在小房間裡面決定一切,絕大部分民眾開始每天擔心戰爭
在不尊重專業,不尊重人的結構中,這些都是自然結果
當社會中越多人自作聰明,覺得一切都可以替換,把用心做事的人當傻子
誠實、負責、自知、游於藝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整個社會的規則,就逐漸被那些機關算盡的老狐狸,以及光鮮亮麗的發表會決定
最後還是那句老話:
哪一匹狼會獲勝?孩子,你餵養的那一匹。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