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的系統性風險:平台掌握的不是帳號,而是我們的觸及管道

討厭鬼 aka 劉維人
·
·
IPFS
·

暨衛城出版總編洪仕翰之後,現在是版權經紀人譚光磊被莫名停權。

業界大概早已在做救火與備援方案了。以下murmur幾句個人見解就好,請大家打臉:

  1. 這類現象,可能得當成系統性風險。往後可能會更加頻繁。

    1. 在任何一方(數位平台或我國主管機關)提出可預期的具體承諾前,可以考慮將客戶聯繫、廣告等必要功能,分散到自己能主控的伺服器與服務 (例如用LINE群組與signal進行公務聯繫、用substack和自有網站發布原版行銷素材、與創作者群和同業建立聯合露出機制)

  2. 停權造成的無法露出問題,不是資料備援、資料遷移、帳號互通可以緩解的還是必須回歸平台監理

    1. 即使你可以完全管控自己的數位身分,能在停權時繼續以其他平台或mail與人交流,你的受眾接觸依然被完全封印。平台控制的是你的engagement管道,不是你的帳號。

    2. 如果主管機關基於法源理由,暫時無法畫出具體的規範範圍,無法讓民間制定具體的風險管理計畫,民間或許可以考慮集體訴訟?

    3. 同理,撤出特定平台絕非解法

  3. 但另一方面,帳號自主 + 資料備援,依然是從根本預防這類問題的方案。

    1. 只是門檻過高,需要產協會等級的資料備援&同步發布方案(一地PO文多地露出,且能在災難發生時,以同業的特定帳號自動接續服務),以及國家級的法規要求 (例如平台必須為錯誤停權造成的損失,負賠償責任與爭訟中的舉證責任),總之不適合讓個別企業或個人處理

    2. 而且既然需要靠資料備援&同步發布方案,來維繫露出,那麼即使沒有產協會等級的自動化韌性機制,用人工來做聯合露出,也會有初步效果。那正是建議1.1的內容。

未經深思,非常粗淺。還請各位大力打臉,

把長石磚打成碧玉,把麥當勞方案打成威靈頓漢堡。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討厭鬼 aka 劉維人自由研究者,社科譯者。 譯作著重當代民主、政經制度等議題,如《反民主》、《暴政》、《修辭的陷阱》、《民族重建》等。開設課程如《北歐幸福方法論》、《AI要搶走我的工作了嗎?》等等。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種具體描述「資料最小化」原則的可能方法

當金光勝過田地:在 AI 時代,販賣夢想的說客,將決定資源分配

政府要活下來,就要讓人民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