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AI會代表你說話,但那真的是你說的嗎?
剛剛在張文鈿的臉書看到一份轉述,來自Simon Willison,Willison認為只要任何一個AI agent 可以做到以下三件事:
用你的帳號,讀取你的私人文件
用你的帳號,在網路上留下紀錄
用你的帳號,向外發送資訊
這 AI agent 一旦被駭客入侵,就可以在你不知情的時候,偷偷代表你。
這個問題終於爆開了。Simon Willison的說法是個不錯的開始。畢竟無論AI還是人類,只要某個功能能做到這些事,社會就會認為他是你的代理人,甚至是你本人。
這就像是在物理世界,拿著你的私章跟授權書,到處幫你買車買房、簽合約、發布公開言論。
(順帶一提,前陣子的自然人憑證事件就是這樣。自然人憑證不太像是身分證件,反而像是數位私章。把私章拿給別人,通常就等於讓對方代表你)
大家都知道「被代表」有多危險,以及壞人會用多少方法來入侵這些管道,所以一直有些說法,試圖阻止 AI 獲得這些能力。
但我認為這是擋不住的,因為我們都會希望有人幫我們處理各種雜事。
我們都不喜歡浪費時間寫某些報告、公文、信件,希望這些事情自動完成
我們都希望能夠買到符合需求的產品、讀到有用或舒心的文章
我們都希望,甚至需要有人來幫忙安排行程,最好還能幫忙分配精力
我們都需要有人照顧健康、財務、安全等等基本後勤
剛好AI都做得到這些事,有需求就會有供給。
相關倫理與法律爭議?靠使用者同意書來規避 🙁
我目前認為,要在AI agent逐漸發展的過程中,防止各種越權、監控、偽冒,比較實在的方法,還是回頭好好建立 #數位身分 這個網路誕生以來一直被忽視的房間大象。以上述問題為例:
什麼叫做「你」需要的資訊,而非AI猜你要的資訊?
什麼叫做「你叫AI」整理的資料,而非AI自己偷看你電腦裡的資料?
什麼叫做「AI根據你的意思」幫你回信,而非AI擅自作主回信?
說得更極端一點,什麼叫做「你的帳號」,什麼叫做「你」?
落實兩者之間的區分,需要補齊很多元件,釐清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
其中大部分都還沒有被好好討論,而且很多概念跟元件都還沒有獲得體制認可。
整個社會一直在用網路出現之前的個資、權利、授權框架,去處理deepfake、數位偽冒時代的事情,
然後AI agent要來了。 (攤手)
彌補這項漏洞需要很多研究,其中有一大半都是短期沒有產出的宅問題,例如
「我們需要名字才能有身分嗎」
「存取網路是一種人權,但它意指什麼元件或程序」
「越多人相信的身分,就越有可能為真嗎」
「我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合理地幫未來的自己決定事項」
「身分是一種資料,還是一種關係」
「證件遺失、帳號遭竊、伺服器被飛彈炸爛後,我們到底根據什麼找回相關權利」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高空,但都直接影響架構與規範的設計。
換句話說,會嚴重影響在我們在數位時代,以至於AI時代的權利,以何種形式被行使,何種形式被保障。
我自己正跟夥伴在研究這類問題。需要很多資工、法律、社科人一起討論。
如果你也覺得,方便、安全、信任在數位時代越來越難兼顧,也許你可以一起開始關心相關議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