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經營國家,不是省錢跟發錢
關於普發現金,以及敵國代理人的各種破壞國力行為,忍不住mur幾句。
第一個讓人不爽的,就是許多專家都已指出的最大威脅。
那不是今年的普發一萬,而是由國民黨立委賴士葆、王鴻薇等人提出增訂預算法第81條之1,明定財政部徵稅較預算數逾3000億或達120%時,優先普發現金。
另一個令人不爽的,則是反對普發現金派,經常引用的「量入為出」基論。(*註)
這兩方持論看似相反,但其實背後奠基相同原理:「減少政府支出,比實現必要事務,對國家而言更加重要」
也就是說,這種原理認為:減少舉債、估計稅收與預算、還稅於民,比訂定國家該做哪些事,每件事該以什麼規格去做、每件事需要多少錢,更加重要。
想一想我們為什麼需要政府,國家該做什麼,就會發現這種原理非常危險。
更不要說,在隔壁國家已經發動整體侵略,我國地緣政治局勢不穩定的情況下,用這種原理治國,只會讓台灣的危機更加巨大。
許多總體經濟、國貿、貨幣學的理論都早已指出,主權國家的經濟穩定與個人相反,不該基於「量入為出」,許多時候甚至應該基於「量出為入」。這邊就不贅述。
我們只要想想,如果政府總是優先考量口袋裡有多少錢,才決定要做哪些事情,這個國家在國防、環境韌性、通訊韌性、科研科發、托幼托老、就業彈性、社區發展,以及各種基礎建設上會變成怎樣,就知道這種「先看口袋再做事」的思維,會對社會與經濟的穩定,造成多大的威脅。
這種威脅甚至與政府是否值得信任無關,如果你認為政府都只會騙錢,你應該很快會發現,這種架構反而會讓政府有更多預算藉口,去逃避施政無效的批評。
不同的意識形態,對於「哪些公共事務需要政府來做」看法有所不同,應該持續辯論。
但對於現在的台灣,只要是有敵我意識、社會認同的人,無論政治光譜或意識形態,應該都會認同「政府應該先做好必要的公共事務,再處理成本控管或還稅於民」。
敵人已經在大門前了。不要給敵人任何藉口,去先砍防禦武裝或民生水電。
反對普發現金、反對增訂預算法第81條之1「制度性普發」。
7月26日出來投票
守護我們的家園
註:感謝雞哥指正。「優先還債」不含在減少支出、減少舉債的範圍內。優先還債是為了維持國家債信評等,在許多時候對財政、支出、流動性有利,是維持infra的條件之一。
抱歉未經深思將其列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