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好諗咁多」:一個語氣殺手的香港日常
「唔好諗咁多啦。」
這句說話,幾乎每一位在香港生活過的人都聽過、講過,甚至對自己說過。
它聽起來像是安慰,像是善意,甚至像是一種為你好的提醒。但若我們停下來認真想一想:這句話的潛台詞到底是甚麼?
它並不是叫你冷靜地處理問題,而是暗示你不應該繼續想下去。這是一種思想的攔截術,讓你從疑問的狀態,轉回沉默的狀態。
為甚麼「唔好諗咁多」會變成集體口頭禪?
在一個高壓、生活節奏急速的社會,「思考」被視為一種奢侈。「諗咁多」變成了一種「自找麻煩」的代名詞,而「唔好諗咁多」就成為了逃避情緒、逃避現實、逃避責任的通關密語。
更重要的是,這句話反映了整個文化對「複雜」與「深層思考」的恐懼。它傳達出一種訊息:
你若不配合主流的節奏,你就是多餘的。
這句話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習慣?
每一次當我們處於迷惘、痛苦、不滿的時候,若旁人回應的是「唔好諗咁多」,實際上是將你的內在經歷去問題化、去政治化、去結構化。
工作壓力爆煲?唔好諗咁多,返工啦。
家庭關係窒息?唔好諗咁多,孝順啲就得。
社會變得荒謬?唔好諗咁多,睇少啲新聞啦。
長期下來,我們開始不再信任自己腦內的聲音,甚至覺得**「諗咁多」係錯的**。
一句話如何維持社會秩序?
這句話之所以可怕,不是因為它聲量大,而是因為它聲音細、出現頻率高、極具親和力。
它不像命令,更像是朋友、長輩、愛人對你說的一句「關心」。但它真正維持的,往往是不應該被穩定的東西。
當每個人都說「唔好諗咁多」,整個社會就不會再有人問「點解會咁?」、「可唔可以唔係咁?」、「點解唔可以改變?」
該如何拆解這個慣性?
並不是每一次說「唔好諗咁多」都出於惡意,但如果我們從不覺察這句話的力量,它就會一點一滴地清空我們的思考力與感受力。
下一次,當你想說這句話給別人聽,或者聽到別人對你說,不妨暫停一下,換一種方式回應:
「你最近係咪有啲唔舒服?」
「你諗得好深,其實我都未必諗到咁。」
「不如我哋一齊試下理解下點解你有呢種感覺。」
思考唔係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主體的表現。
若我們連諗多啲都唔敢,那我們不過是在配合一個不想你清醒的世界。
結語
真正令人壓抑的,未必是制度,
而是那些用溫柔語氣,叫你收聲的習慣用語。
「唔好諗咁多」,表面是體貼,實際是清除問題的起點。
想要真正的自由,先要守住你思考的權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