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个人困境:性别成长不平等的社会成本与政策选择

Herstory2025
·
·
IPFS
本文揭示性别成长路径中的制度性不平等,强调其并非孤立的个人困境,而是根植于家庭、制度与文化的系统性问题。实证研究显示,性别不平等不仅限制女性发展,还带来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损失。文章从职场保护、家庭支持、劳动参与与政治代表四个维度提出政策路径,强调制度与文化双重改革的必要性,并指出性别平等是社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性别并非从成年后才开始影响人生,而是在出生的那一刻便悄然设下了轨道。女孩被要求顺从与顾及他人期待,男孩则被鼓励展现自主性与竞争性。长期积累下来的这些差异,并非单纯属于个人命运,而是逐渐在个人、家庭与社会层面显现为制度性不平等。正如联合国妇女署(2020)所指出,性别不平等不仅抑制了女性潜能,也制约了社会整体的发展。在中国的语境中,杜鹏与李小平(2019)也发现,教育与就业机会分配中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一现实映射了重男轻女的长期文化惯性。

一、成长路径差异背后的结构性机制

性别不平等并非偶然,而是由家庭文化、教育导向、职场结构与社会制度共同塑造的系统性结构。以下从五个维度展开分析,并结合最新的研究与权威数据加以说明。

1、家庭文化与教育期望的不平等

在传统观念浓厚的家庭中,男孩通常被视为“家族延续”的承担者,因此在教育投入、专业选择和升学机会方面往往获得优先待遇(Li & Lavely, 2003)。相比之下,女孩常被认为“终将外嫁”,因此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Zhang & Hannum, 2015)。虽然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已超过男性,例如 2022 年本科在校女生占比达 52.9%,但她们在招生阶段的比例更高,约为 63%,体现了“流量口径”的优势(教育部, 2023)。然而性别分科依然明显:女性集中于文学、教育学、护理等专业,在工程学与信息技术等高薪领域的比例却不足 30%(UNESCO, 2021)。

2、职场结构性的招聘歧视与晋升屏障

招聘过程中仍普遍存在性别偏见。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3 年有 61.1% 的女性在面试中被问及婚育计划,而男性这一比例仅为约 21.5%,差异显著(Zhaopin, 2023; 2025)。晋升方面亦存在“隐形天花板”。联合国 SDG 指标显示,中国女性在管理岗位的占比约为 16.8%,行业样本估算的中层管理层女性比例约为 22%(UN Women SDG data, Reuters, 2025)。

3、工资差距与结构性歧视

性别工资差距长期存在且未显著改善。一项覆盖十万份中国求职者简历的研究表明,女性平均收入仅为男性的约 71.6%,其中约 81% 的差距源于结构性歧视因素(Bai et al., 2022)。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2019 年城镇女性职工平均工资为男性的约 80.5%,虽较 1990 年代的 75% 有所提升,但仍存在显著差距(国家统计局, 2020)。此外,已婚女性面临更明显的工资劣势(Xiu & Gunderson, 2014)。

4、劳动力参与率的持续下降

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过去三十年持续下降,从 1990 年的约 73.2% 降至 2022 年的 61.5%,并在 2024 年进一步降至 59.6%;同期男性劳动参与率约为 71.1%(VoxDev, 2025; World Bank, 2025)。这一趋势反映了家庭照护责任与职场不利条件的叠加效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女性承负的无偿家务时间为男性的 2.8 倍以上(国家统计局, 2023)。

5、城乡差异与社会结构制约

城乡性别不平等差异明显。在城市地区,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社会流动性增强;而在农村地区,传统父权观念深植,女性在教育、婚姻自主和财产继承等方面普遍处于弱势地位(Wang, 2025)。这种城乡结构的不平衡,将性别不平等深深嵌入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之中。性别成长路径中的不平等不是随机个例,而是制度、文化与政策多维系统互动的结果。家庭观念偏向男孩、教育专业分化、职场婚育偏见、工资结构性差异以及农村地方的资源匮乏竞相限制女性发展空间。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幅度广泛且持续深化的不平等格局。

二、差异带来的多层面后果

前文分析揭示,女性在成长路径中所遭遇的结构性障碍并非孤立;这些差距进一步渗透至个人心理、家庭责任与社会机制之中。本章将从以下三个层面,深入说明这类不平等后果的全貌。

1、个人层面:自我价值受限、发展空间压缩、心理负担沉重

性别不平等对女性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深远。研究指出,女性即便表现优异,也更可能经历“低自尊”与“自我怀疑”,并可能因此发展出“取悦型人格”——长期将自我价值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Ridgeway, 2011)。在职业发展方面,尽管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已超过男性(教育部, 2023),进入高薪行业与高层岗位的机会依然受限。研究显示,女性的平均收入仅为男性的约 71.6%,其中高达 81% 的收入差距源于制度性歧视(Bai, Ma, & Pan, 2022)。加上婚后晋升机会减少与薪酬降低趋势,使女性职业路径受到进一步压缩。此外,心理负担极为沉重。女性在职场中常被期望既要“足够优秀”以证明能力,又要避免“表现过强”而突破传统性别角色期望(Eagly & Karau, 2002)。结合家庭照护压力,这种“钢丝式平衡”造成极高精神耗竭,使女性面临焦虑与抑郁风险显著高于男性(WHO, 2021)。

2、家庭层面:角色固化、责任偏差、关系结构失衡

性别不平等也根植于家庭结构中,成为固化性别角色与责任分配的重要路径。研究表明,家庭资源常向男孩倾斜,这不仅塑造了他们的特权意识,也强化了家庭中“女性付出理所应当”的观念(Das Gupta et al., 2003)。女性从小习惯承担照料角色,忽视自身需求。这种“隐忍”模式延续至成年,在亲密关系中易导致容忍不公,甚至在面对情感或职场操控(如 PUA)时,也缺乏明确“拒绝”界线。长此以往,这造成家庭结构中严重不平衡,“养废儿子、毁掉女儿”的极端错位将男性塑造成依赖角色、女性则逐渐丧失自尊。此结构对家庭幸福产生侵蚀,更通过代际传递延续性别不平等。

3、社会层面:人才浪费、结构性矛盾、人口与治理风险

更广泛地,这种成长路径中的性别不平等生成巨大的社会成本。女性在 STEM 和管理岗位的代表性严重不足,导致社会人才潜能被大量浪费。例如,女性在中层管理岗位的占比虽然因口径不同而在16%–22%之间波动,但仍显偏低,削弱了国家创新能力(UN Women SDG Data; Reuters, 2025)。这种制度性差距引发社会矛盾。女性感到“努力不被承认”,男性则可能不理解这种失衡感,性别双方之间出现隔阂,从而加剧社会撕裂,阻碍性别平等的社会认同建设(Connell, 2005)。人口结构与治理风险也难以忽略。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自 1990 年的约 73% 下降至 2022 年的 61.5%,2024 年进一步降至 约 59.6%,而同期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为 71.1%(VoxDev, 2025; World Bank, 2025)。与此同时,性别出生比例长期偏高造成年岁段“剩余男性”问题,叠加老龄化,使得婚恋压力、劳动力减少与社会治理难度均加剧。

综上所述,性别成长路径不平等的后果是全方位的。在个人层面,它压制了女性的自我价值,缩窄了职业路径,并加重心理负担;在家庭层面,它固化了性别角色,扭曲了责任与情感分配;在社会层面,它浪费了人才资源,制造结构性冲突,并带来人口与治理的深层风险。

三、姐姐与弟弟成年后的对照故事

姐姐与弟弟出生于同一家庭、拥有相似的起点。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制度性差异在他们身上不断累积,最终塑造出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从小,姐姐就面临隐形的路径规训。她成绩优异,对理工科充满兴趣,却因家庭担忧“辛苦”而被劝导选择文科或师范等“稳定”的专业方向。这种看似“关怀”的安排实则限制了她进一步探索高薪和高潜力领域的机会。进入职场后,障碍更为明显。智联招聘报告显示,61.1% 的女性在求职面试中被问及婚育计划,而男性这一比例显著较低(智联,2023)。在薪资方面,《金融时报》指出,女性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平均低于男性约13(Financial Times, 2024)。另外,学术研究基于十万份简历分析显示,女性收入仅为男性的约 71.6%,其中81% 的差距来源于结构性歧视(Bai et al., 2022)。随着年龄增长,家庭角色期待和婚育安排进一步影响她的职业路径,令晋升机会减少。这种在“必须优秀”与“不能过强”之间摇摆的状况,使她在心理与生理上都面临双重压力。

与姐姐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弟弟的成长路径相对顺畅。他即使成绩普通,也能获得家人的支持,选择跨专业报考理工或热门领域,并在资源配置上更具宽容度。职场起点畅行无阻,晋升通道更加顺畅,起薪与收入优势明显,社会默认他所享的成长轨迹是“天经地义”。即便面临人口结构不平衡的“剩余男性”问题,男性感受到的婚恋压力远小于女性群体(Wikipedia,“Sheng nü”条目,2025)。同一来源与环境,却生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姐姐在教育、职场与家庭角色之间,被不断要求自我证明与妥协;弟弟则被结构性地置于被赋予机会的位置。这不仅是个体性别偏差的体现,更是制度性分配与文化性塑造长期作用的结果。这提醒我们,性别不平等不仅是抽象的社会议题,而是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每一个人的成长轨迹与命运选择中。

四、政策结构性支持与解决路径

在揭示“姐姐”的成长路径常被制度性障碍所制约后,本章提出四大战略方向,期望通过制度性改革消解性别成长路径中的不平等,推动结构性正义的实现。

1、公平招聘与职场保护机制

要消除职场中对女性的“隐形歧视”,需从招聘、合同签订与晋升制度等多个环节入手,建立严格保障体系。自 2019 年起,中国多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明确禁止招聘时询问女性婚育状态、进行怀孕测试,并禁止性别偏好招聘广告;违规企业将面临高达 5 万元人民币的罚款(Reuters, 2019; China Briefing, 2019; WEF, 2019)。然而,实施监督依然有待加强—人权观察指出,政府虽禁止此类行为,但执行机制不够完善(HRW, 2020)。企业层面也在部分行业中探索支持女性晋升的新路径。例如,新兴科技领域中 41% 的初创企业由女性创立,显示灵活组织结构为女性领导提供了突破机会(Reuters, 2025)。

2、托育与家庭支持:缓解女性职业“中断”

婚育负担是女性职业发展中断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高质量、可负担的托育服务与女性劳动参与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具体中国数字仍稀缺。国家法律规定女性最低享有产假 98 天,部分省市另行延长(China Daily, 2021)。政策若进一步推广男性育儿假与家庭责任共享,将有助打破性别角色固化,实现性别公平。

3、提高劳动参与与薪资平等:激发女性成长潜力

为了激发女性潜能与经济参与,应从制度和市场双向破壁。中国已启动延迟退休制度改革,为中年女性再就业与职业转换创造机会;学术研究显示,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缩小性别薪资差距,强化女性谈判能力并降低创业门槛,尤其有利于经济弱势女性(Guo, Chen & Zeng, 2024)。此外,鼓励女性进入传统男性主导的行业,通过教育和职业培训破除职业隔离,也是缩小薪资差距的有效路径。

4、社会观念与政治代表:建构性别平衡环境

结构性改革若断裂于文化层面,则难以可持续。推动女性在政治与决策领域的代表性(建议提高至至少 30%)是长期性别平衡的重要步骤。同时推进“性别视角预算”(Gender Budgeting),将性别因素入预算决策,可确保公共资源分配兼顾男女需求(UN Women & OECD 倡议)。此外,妇女组织与媒体应发挥公共倡导作用,通过社区动员和宣传扩大性别议题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5、政策路径一览

  • 公平招聘与保护机制:禁止婚育歧视,保障女性晋升机会。

  • 托育与家庭支持:减轻家庭负担,增强女性就业连续性。

  • 提升劳动参与与薪资公平:延迟退休、推动数字金融、破除职业隔离。

  • 社会文化与政治结构:提高女性代表性、推动预算平等与观念更新。

五、结语与行动呼吁

性别成长路径上的不平等从不是某个女孩的“个人烦恼”,而是一种深入家庭结构、社会制度与文化构造中的系统性问题。正如前文所陈述的实证研究与政策案例所揭示:女性在教育、就业和社会活动中被系统性边缘化,带来的不仅损失是个体机会,更是社会整体的活力、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世界银行“Women, Business and the Law”报告指出,如果消除妨碍女性充分参与职场的歧视性法律与实践,并提升她们与男性同等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全球 GDP 有望增长 超过 20%,相当于未来十年内全球经济增长率翻番(World Bank, 2024)。联合国妇女署发布的《2024 年性别快照》估算,不投资于女性教育、资源与权益的全球经济损失高达每年 10 万亿美元(UN Women, 2024)。这些事实表明,性别平等并非“额外的道德责任”,而是现代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

从个体角度而言,这意味着每一位女孩都应在自由、安全的环境中探索自身潜能,而不应被早早限定于特定角色;从家庭角度看,这意味着父母的养育方式需突破“男孩优先”的惯性,培育责任与共担;从社会层面看,则意味着制度与政策应为女性提供稳定、连续的发展支持,而不将育儿与牺牲自然化为“女性的天职”。

因此,本研究得出清晰结论:当为女孩创造更加平等的成长路径时,是在为整个社会开辟更具活力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性别平等不仅是“女性的议题”,更是关乎社会竞争力、社会凝聚力与人类共同福祉的议题。真正的进步,来自于打破无形边界,让每个人都能在其潜能所及的高度绽放。


参考文献

Bai, J., Ma, J., & Pan, Y. (2022). Gender income gap and structural discrimination: Evidence from 100,000 resumes in China [Working paper]. arXiv. https://arxiv.org/abs/2206.09306

Das Gupta, M., Chen, L., Li, S., Rozelle, S., & Zhang, X. (2003). Why is son preference so persistent in East and South Asia? 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hina, Indi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40(2), 153–187.

Eagly, A. H., & Karau, S. J. (2002). Role congruity theory of prejudice toward female leaders. Psychological Review, 109(3), 573–598.

Li, S., & Lavely, W. (2003). Son preference, fertility, and family structure in urban China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iti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9(4), 733–753.

Ridgeway, C. L. (2011). Framed by gender: How gender inequality persists in the modern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 (2024, March 4). Closing gender gap could lift global GDP more than 20%, says World Bank [Press release]. World Bank. 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press-release/2024/03/04/new-data-show-massive-wider-than-expected-global-gender-gap IFR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8World Bank+8Business Standard+8

Reuters. (2024, March 4). Closing gender gap could lift global GDP more than 20%, World Bank says. Reuters. https://www.reuters.com/sustainability/society-equity/closing-gender-gap-could-lift-global-gdp-more-than-20-world-bank-says-2024-03-04/ Reuters+1

UN Women. (2024, September 21). Takeaways from UN Women’s Gender Snapshot 2024. UN Women. https://www.unwomen.org/en/articles/explainer/progress-on-womens-rights-an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takeaways-from-un-womens-gender-snapshot-2024 UN Women+1

智联招聘. (2023). 2023年度招聘趋势报告. 智联招聘.

Financial Times. (2024). Why female graduates earn less than men. Financial Times.

China Briefing. (2019). China's new measures to prohibit hiring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hina Briefing.

World Bank. (2025).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female (% of female population ages 15+) – China. World Bank Data. https://genderdata.worldbank.org/ arXiv+1

VoxDev. (2025). Boosting women’s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China: current state and challenges. VoxDev. https://voxdev.org/topic/labour-markets/boosting-womens-labour-force-participation-china-current-state-and-challenges The Guardian+6en.wikipedia.org+6sdg.iisd.org+6

The Guardian. (2024, March 5). No equality for working women in any country in the world, study reveals. The Guardian. https://www.theguardian.com/global-development/2024/mar/05/no-equality-for-working-women-in-any-country-in-the-world-study-reveals-world-bank-gender-gap The Guardian

Mark reports on Bloomberg, Reuters etc. For other academic articles not explicitly searched, please ensure your own list includes proper complete references like Eagly & Karau (2002).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性别/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erstory2025Rewire the Futur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