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記 | 二〇二五年六七月
六月初,不知道是不是因爲健身的原因,把腰閃了。但奇怪的是健身的那天及次日,并沒有感受到不舒服。
當人生病的時候,才知道健康無痛是多麽幸福。當下次感受到生活苦悶的時候,記得慶幸自己身體無病無痛。
本周工作很忙碌,需要和各種大佬周旋。十分討厭和客戶打電話的我,這個星期打了很多次電話,和不同的項目客戶溝通聯絡。當下的那些時刻,我反復地説服自己:
還記得你必須堅持下去的理由嗎?還記得你不想浪費時光混沌過生活嗎?還記得你不想自己碌碌無爲嗎?我知道你不想一年之後感嘆自己每日活在恐懼和焦慮中,卻沒有任何的長進,那些你不完成的課題,就算你逃到天涯海角都會追著你。所以勇敢去做吧,你要相信你可以。
結果,我也是真的做到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恐懼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潛藏在背後的一些痛苦經歷演化成的潛意識恐懼以及對於未知的焦慮。
面對那些恐懼的事情,直接去做吧。
月底準備和小學時期最好的朋友去馬來西亞旅游,這樣算來我們已經很久沒見了。
上午告別回西貢工作的男朋友,就去準備去重慶大廈換錢。雖然有時會抱怨住在油麻地治安混亂,也十分嘈雜,但不得不承認還是很便利的。嫺熟地搭乘巴士以及快速穿越在尖沙咀的我發現,我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變得獨立而强大。我努力實現經濟獨立,背井離鄉在香港獨自生活,能夠烹飪滿足自己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我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我越來越愛自己(仍在學習中),我有多餘的愛可以向外輸出給這個世界,我已經不會再用憤怒來掩飾自己的脆弱,而是相對平穩地表達自己的訴求,我可以内觀自省。我逐漸和自己和解,不嘗試再去占有另一個獨立的個體,也不會用得到愛的多少來定義自己的價值。這讓我感受到很滿足。
換錢、調眼鏡,一件件完成,我給我的事項清單打上勾勾。剛好經過美麗華的MUJI,就順便走進去逛了逛。難得地,我可以放慢脚步隨意走走。很少在MUJI買東西的我依然很喜歡這個品牌的產品——充滿了對生活細膩的觀察和思考。
走進餐具區,拿了拿鍾愛的餐具,最後還是以家裏放不下爲由而放棄。發消息給男朋友說,以後家裏一定要能放得下所有我愛的餐具和他的酒杯。雖然是對他説的,但其實我是對自己鼓著勁。
我這個星期發現自己比以前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目標、價值觀、自我以及關於人生的思考。以前的我就像是一個空心透明的容器,別人給我什麽,我就成爲什麽,於是經常經歷價值觀崩潰和迷茫。上個月讀了一本書《世界盡頭的咖啡館》,可能因爲非常符合我當下的狀態,所以我求知若渴地讀完了這本書。其實作者所説的道理很簡單,只是他將道理埋在一個一個獨立的個體所講述的生動的故事裏,所以才讓我處處有共鳴,看到了自己。其中有一個綠海龜在逆流中前進的例子——當逆流時不盲目向前,只是划動著盡量保持在原地,節省體力,當順流時則朝著自己目標的方向,借水流的勢而前進。大多數時候,我們不把順流和逆流當一會兒,不管遇到什麽都拼命划拉著向前,好像我們不忙乎就完蛋了,以至於我們忙忙碌碌、疲累一生,結果卻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只有當我們明確自己的目標,有意識地判斷生活中的逆流和順流,我們將不會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和接近目標無關的事情上,
而就在上個星期,我感受到我做決策的速度快速了很多,價值觀也堅定了。我覺得我的人生就像是爆滿的手機内存和床底收納櫃爆滿的衣服,不需要但我又捨不得抛棄,於是導致自己的生活受限,例如無法拍更多照片,無法搬家也很難選擇更小面積的房子。不能説這兩個例子給我生活給來不可忽略的影響,只是它們都成爲我醒悟和行動的契機。
我越來越能夠辨識資本主義和政治給我們設下的陷阱,避免在這種環境中迷失自己,淪爲他人的韭菜;我學會拒絕和選擇性放棄一些事物,並不會因爲無法獲得而遺憾,因爲我知道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生就是在枷鎖中做出選擇題。
今天在家庭群中聊天,我基於我有限的人生經驗分享了一些想法。我回想從前浪費了很多時間閉門造車。
我和我媽支持要多向外求助,比如老師或者同學,而我弟說不想要爲了生存利用別人。我發現他和我以前很像——我們把自己困在自己搭建的牢籠中——配得感低、道德感強,不喜歡麻煩別人,覺得自己不值得別人的幫助,什麽事情都希望自己一個人做,也覺得自己無法給他人提供幫助。我說,ugly truth就是人生就是一場互惠互利的游戲,只要心懷感恩懂得回報,「利用」他人並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分享了大學時代的故事,曾有一個玩得比較要好的同班女生,她在一次給我的生日祝福中提及,「希望你多來六樓玩,不要閉門造車」,當時還覺得她把一切都想得太簡單,認爲她只是既得利者把一切説得都很輕鬆,但正是因爲她不閉門造車,而有更多的機會提升自己以及和他人交換資訊。現在想來很感謝她對我説的那些——算是宇宙對我的啓示,即使在當下的時刻好像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實質性的改變,但是卻在我心中埋下了一個種子。如果我能早一點改變,也許我能成長得更快一些——但是現在也爲時不晚。
期間我分享了一段在Bilibili上看到的自製動畫,它講訴了一個人幫助了一隻貓,後來也被貓治愈的故事。他説他很像那隻小動物,我説,我們有時候是人,有時候是貓。
我們有能力的時候幫助別人,我們在有需要的時候,也會獲得他人的幫助。
六月中旬,我生病了。
請假在家的兩天,很多雜念和情緒攻擊我的心。
我的熱愛是什麽?我已經27嵗了,連存款都沒有,我要怎麽養活自己?我甚至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爲了逃避工作,也成爲不喜歡的那個自己。我真的受夠了這樣的生活。
我要降級消費,一切從簡,換一份能夠滿足基本生活的工作,慢慢將自己的熱愛做成事業。
6月21日,我參加了位於深圳的療愈展。本來是打算和朋友一起去,最後她臨時有事,。臨行前我還猶豫再三要不要放棄,所以是不如少一事。當然最後還是自己去了。事實證明,很多事情真的無需糾結太久——一方面避免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心力(能量管理),另一方面,有些事情必須親身經歷了才知道是否值得。寫在這裏提醒自己。
進場前看到全體身著白色修行服的時候,感覺到邪教的詭異。後來我用Deepseek查了我這一感覺的來源,原來是我對同質化的反叛,以及白色修行服給我的刻板印象——追捧某一教主或企圖激起群體情緒高潮。
我逛了所有的展位,想瞭解不同的品牌是如何將療愈和自己品牌的理念與產品結合在一起。一邊逛一遍感嘆,原來不同的產品和行業都可以涉及到療愈——頌缽、氣功、睡眠艙、綫香、串珠、手碟鼓等等。幸好來展覽長了見識,同時也做了調研,距離自己的品牌成型又近了一步。想起來一位做品牌的朋友和我説,做品牌和開發產品,提前做好市場調研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我想我之前一直卡住不動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做足夠的調研,一味地思考自己想要什麽,不在乎市場需要什麽。
展會由一家以“女性智慧”、“心理療愈”為理念的品牌主辦,召集不同的療愈品牌參展商和對療愈感興趣的人士參加。雖然當場全體白色修行服+群體情緒煽動式宣傳策略+個人崇拜式教育系統讓我感到很不舒服,但我本著她能占領市場份額必有可學習藉鑒之處的原則,於是回來以後就研究了這個主辦方,看了一些創始人的短視頻。其中最讓我震驚的一條視頻是她提出女性穿得少和社會犯罪率有直接聯係,甚至用陰陽的語氣直指反對她觀點的女性是“友善的女性”,之後更用鄙夷的態度和愈加高昂的聲調激憤説出“你們穿得少不就是爲了更多人對你垂涎欲滴嗎?”。我看到這一段視頻是拳頭已硬,仿佛女性的所思所想所做都是因爲男性。我用Deepseek分析了她的言論,以下是AI給我的解答。
她的言论可能属于典型的「男本位女性规训」,即:将女性价值绑定在男性评价体系内(如“吸引男性注意”“服务男性需求”)、将女性行为动机单一化为“取悦男性”(否定女性自主性)以及隐含“女性必须符合某种标准才有价值”的霸权逻辑。
去主体化:忽略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多样性需求(事业、自我实现、非婚恋关系等)。
我思考著,它甚至屬於占有市場一定份額,説明市場上因認知水平低和受男權思想迫害深重而受到精神控制的人群不算少數。整體療愈之路道阻且長。
當然,先破后立。
我想做的品牌是集個體自由、自我意志、善良、個人成長為一體的,我不想搞個人崇拜——那種身穿一襲白色長衫,衆人因爲創始人的降臨而歡呼、感動甚至哭泣的場面。
一個題外話,其實我知道短視頻世界很多這種言論,但不刷短視頻的我居然離這種教育體系這麽近。真的要保持謹慎。
7月中,我已經忘記多久沒有寫日記和看書了,上一天的班,回到家只想自閉無腦刷社交軟件。
今天和朋友聊到工作的壓力,我説「如果人的一生注定是忙忙碌碌又磕磕絆絆的,那我想選擇做喜歡的事情。」今天看到社交媒體上有人分享:二十多嵗的時候心慌是正常的,這個階段就像玩游戲,突然音樂停了,當朋友們都坐下的時候,你因爲沒位置坐而覺得孤零零,這時你很着急也想坐下,這時候你千萬不要糊塗地想要不然我也坐下吧。不管你是站著看說還是學音樂,只要你找到自己的方向,就會站穩脚步。
我突然覺得,哦,我執著於跳槽加薪,但是生活卻被工作塞滿——上班時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下班和放假要在家自閉充滿電量以供工作周,結果離自己的靈魂愈來愈遠,變得很不快樂。
追求跳槽和所謂按年增長的高薪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是不是我看到周圍人都坐下,我也着急坐下呢?
我想這種方式真的很不適合我,目前它讓我非常痛苦。
另外,我明顯地感受到,純理科環境和利益爲先感知情緒爲輔的工作環境,讓我離我引以爲傲的感知力以及順暢的表達能力愈來愈遠。
今天下午正好和朋友聊了關於畢業之後的工作困境。我思考了一個話題,爲什麽我不在從工作中找意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