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拉格的光芒》导言

oblivious忘却
·
·
IPFS
这是一部立陶宛修女的回忆录,堪称当代天主教的《安妮·弗兰克日记》

这是一本堪称当代天主教的《安妮·弗兰克日记》的书。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片段式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富有勇气和灵性的女人,敢在当下挺身反抗暴政和谬误,并且甘愿付出代价。

当阿道夫·希特勒和约瑟夫·斯大林在1939年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中同意在共产党和纳粹之间瓜分欧洲时,作者尼约勒·萨杜奈特(Nijolė Sadūnaitė)才一岁,这一行动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立陶宛是这次瓜分中的一枚棋子,该国是一个现代民主国家,与瑞典隔波罗的海相望,面积与西弗吉尼亚州差不多,约300万的人口中85%是罗马天主教徒。立陶宛作为最后一个接受基督教的欧洲国家——“教会的小女儿”,在1987年庆祝了接受基督教600周年。

当立陶宛被苏联吞并时,尼约勒才两岁。1941年6月14-15日,大约38000名立陶宛领导人、知识分子和农民被俄国人装进牛车,并被驱逐到西伯利亚自生自灭,这是接下来的十年中大规模驱逐出境的开始,每十个立陶宛人中就有一个被送到西伯利亚,当时她才三岁。

尼约勒最早的记忆与纳粹占领她的国家有关,1941-1945年,苏联人回来了,在这十年里,立陶宛游击队勇敢地抵抗红军,徒劳地等待西方的援助。

从一开始,共产党徒就千方百计地摧毁教会,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将立陶宛人民的宗教信仰连根拔起。尼约勒在一个蓄意向孩子们灌输无神论的学校系统中开始了她的学业。

立陶宛圣统制的领导人或被杀害或囚禁。半数的教堂被摧毁、关闭或亵渎;半数的神职人员被杀害、监禁或流放;所有的修会、教会机构、出版物和组织都被镇压。那些继续从事宗教活动的人沦为二等公民。

斯大林死后,恐怖仍在继续。文森塔斯·斯拉德凯维丘斯(Vincentas Sladkevičius)主教于1959年被流放出教区,尤利约纳斯·斯捷波纳维丘斯(Julijonas Steponavičius)主教于1961年被流放出教区。克莱佩达(Klaipeda)新建的和平之后圣母教堂在1961年被没收,并被改建为音乐厅,建造该教堂的神职人员遭监禁。在尼约勒年少时,立陶宛的民族和教会对苏联的抵抗似乎已经溃败。

之后,在60年代,精神生活的复兴愈发显而易见,催生了秘密发行的《立陶宛天主教会纪事》以及其他几份立陶宛“地下出版物”("Samizdat",指未经政府批准的“自行出版物”)。

自那时起,出现了由数十万立陶宛人签署的几十份请愿书,他们不畏克格勃的骚扰乃至更恶劣的行动,要求获得苏联法律和国际法规定的权利。也有其他迹象表明,将无神论强加给一个有着深厚天主教根基的国家,引发了激烈的宗教抵抗,包括立陶宛版的团结运动(尽管与波兰的团结运动似乎没有正式的联系)。

尼约勒·萨杜奈特是当代苏联占领下的立陶宛的天主教复兴的领导者。这是她的故事,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本书的标题应是《我如何成为克格勃的目标》。

托马斯·伯德博士

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

斯拉夫研究与政治科学教授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oblivious忘却天主教徒,翻译爱好者,业余致力于翻译俄罗斯和日本天主教的资料。 微信公众号:忘却的死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古拉格的光芒》第二章 第二节 骚扰和逮捕

《古拉格的光芒》第二章 第一节 罪行

《古拉格的光芒》第一章 第三节 漫无尽头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