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深的误解,为V正名

Zayne Sun
·
·
IPFS

他不是暴力的象征,而是伦理与自我克制的象征。

电影《V字仇杀队》诞生后,主角V的面具成为了各种黑客组织、街头示威者、反秩序群体的图腾。

然而,这种流行恰恰背离了电影本身的精神。

V并不是暴力抵抗的象征。相反,他代表的是革命的终极理性。

电影中真正主动选择暴力的人,只有V一个。

他没有号召群众,也没有煽动起义,更没有把人民卷入他的复仇计划。

在结尾,V明明可以活下去,却选择与政府高层一同死亡。

他甚至没有亲手拉下那根炸毁国会大厦的拉杆。

他把这个决定权交给了“第三者”——体制内的芬奇警探与体制外的艾维。

只有当两人意见一致,列车才会出发,革命才能真正发生。

为什么他要这么做?为什么不亲手终结这一切?

因为他明白,用暴力推翻暴力,只是让循环继续。

一个靠偶像驱动的革命,仍是对人民意志的操控。

V精通历史、文学与哲学,他比谁都清楚:

真正的革命,不是权力的转移,而是暴力的消解。

当人民不再需要面具,不再等待领袖,才是真正的觉醒。

所以V拒绝摘下面具,不留姓名,即便爱着艾维也不留情感的牵绊。

他要防止自己被偶像化,被利用,被神化。

他甚至把自己与炸药一起埋葬,为的是把暴力连根带走。

只有他消失,这革命才真。

因此,当群众最终站在国会前,一起摘下面具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胜利的狂欢,而是意识的归来。

画面中出现了许多早已死去的人的面孔。

这不是鬼魂复生,而是人民不再需要用面具表达意见时,他们终于拥有了作为“人”的脸。

V不是那个引爆炸药的人。

他是那个把决定权还给人民的人。

如果你曾误解他,不要紧。

就像他曾说过的:

“Is it meaningless to apologize? Never.”

“道歉是否毫无意义?从不。”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书音影

思想可以自由,但表达的代价往往沉默。若你愿助我一臂之力,让文字继续流动,我会视为一场珍贵的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