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面子資本」:舞台比作品大

Tony_Chan
·
·
IPFS
·
當面子成為資本,作品就會淪為道具

在亞洲,創業者或企業經常把最重要的資源,花在舞台、展會與媒體曝光上。產品本身未必成熟,但外在的「光鮮亮麗」一定要先行。這種現象可以被稱為**「面子資本」**──一種重視舞台大於作品的文化邏輯。它讓短期內看似繁榮,卻往往犧牲了長期的競爭力。


歐美的「作品導向」

在歐美,展會或發表會固然重要,但核心焦點始終在作品本身。

  • 蘋果的 Keynote 不只是舞台,而是用來展示一個已經過多年研發的產品。

  • 初創公司 Demo Day 的重點,是能否用作品解決問題,而不是舞台有多炫目。

歐美投資人習慣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的產品能解決什麼?」舞台只是補充敘事的工具。


亞洲的「舞台導向」

亞洲的普遍邏輯卻是:

  • 舞台比作品重要:產品還未打磨好,就先砸錢辦大型發布會。

  • 曝光比內涵優先:媒體報導、社群話題、KOL推薦,往往比產品核心更被強調。

  • 短期收割:靠形象堆砌的「信任感」,用來迅速吸引資金或客戶。

這種文化背後的心理是「面子」:不敢示弱,不敢承認產品還需要時間。於是,舞台成為一種資本,甚至比產品本身更值錢。


代價:表面繁榮,內裡空洞

這種「面子資本」文化會帶來幾個後果:

  1. 研發被邊緣化:資源過度投入在宣傳與形象,真正的研發往往被壓縮。

  2. 信任快速消耗:舞台能吸引注意,但若作品跟不上,很快會失去口碑。

  3. 長期競爭力不足:當歐美企業在默默打磨產品時,亞洲企業已經把資源用在短期曝光,結果失去耐性積累的能力。

這也解釋了為何亞洲市場經常充滿熱鬧的聲音與話題,但真正能在國際層面定義行業的作品卻少之又少。


開放的疑問

舞台真的比作品更重要嗎?在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確實需要舞台去吸引觀眾。但當舞台逐漸成為資本的核心,而作品反而成為陪襯,這種失衡會否讓亞洲永遠停留在「表面繁榮」?

或許,我們需要重新調整邏輯:舞台不是資本,而是放大作品的工具。唯有當作品先行,舞台才真正有價值。


結語

亞洲的創業故事裡,常常看見巨大的舞台、華麗的宣傳,但很少看見能長久支撐的產品。這種「面子資本」讓我們贏在一時,卻輸在長遠。真正的挑戰是:我們是否有勇氣把資源,從舞台轉回作品?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少一點抒情,多一點思辨; 少一點速食,多一點結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曖昧時刻|書後感

曖昧時刻第七天|重見自己

曖昧時刻第六天|慾望與愛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