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omno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馬薺

somno
·
·

閩語小品文系列20

馬薺,是小兒時不多的零嘴,現在很少吃到了!

荸薺(學名:Eleocharis dulcis;英文:Chinese water chestnut),又名馬薺bè-tsî(閩南語)、馬蹄、地栗、鳧茈、茈骨、烏芋、菩薺、地梨、芍、馬薯,是莎草科荸薺屬一種。 也稱為慈姑, 雖然茨菰也被稱為慈姑.

  1. 閩南語: be2-tsi5 馬薺

  2. 客語: (四縣)ma24qi11(海陸)ma53ci55 馬薺

  3. 潮汕語: qi-chan (tsinn5-tshang): 錢蔥 (葉似蔥,錢是薺的諧趣訛音)

這裡面的共同字是 tsi5 也就是薺 字! 因為這個馬字費思量,王國良先生認為是 臍字,而馬是尾的同音字,這個見解比較罕見!

其實,追本溯源,最早的名稱是鳧茈,這個茈是茨字,此,跟次的音符相近,而齊又跟次音相近,最後就加個艸頭變成薺的專用字!

這個茨,也是從的聯想而來,荸薺(ㄅㄧˊ ㄑㄧˊ)的果仁是白色,如明粢(俗稱麻糬mua5-tsi5)的樣子,而名之。

鳧,ㄈㄨˊ,野鴨也。野鴨生活於水邊,荸薺也是水生植物,野鴨喜吃荸薺,故名之。

那麼現代名的荸薺的荸字哪裡來的呢? 荸的切音是pue7 ,這個是葧的減省字,形符勃就是突然變大的意思,也就是荸薺的尾端根莖變大部分。或者是從鳧 hu5, 促聲化成hut -> put-> 孛!

兩種可能,尾薺(尾端球莖)。另一個從荸字訛音成馬字! p- -> b-。

荸薺的另一個名稱,馬蹄,蹄應該是薺的諧趣音!

vocus.cc/article/5f4...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