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為在訓練 AI,實際上是在訓練自己的回音
一、語言模型從來不是中立觀察者,而是文化的反射面
我們習慣以為大型語言模型(LLMs)只是演算法 + 數據的技術產物,但這種觀點低估了語言背後的文化重量。所有模型的核心養分︰語料,不單單是文字堆疊,更是文化投射的載體。當我們將 Reddit、Twitter、YouTube、Facebook 作為主要訓練來源時,我們其實不是在「中立地」讓 AI 學會語言,而是在讓它學會我們人類最習慣發言的「語氣結構與平台人格」。
模型不只是鏡子,它是擴音器。而我們餵進去的,是最嘈雜、最碎片化、最演算法導向的語言版本。
二、平台不是語料庫,而是文化機器
Reddit 強調的是群體共識與長文辯論,因此 GPT 風格有其自洽與技術冷靜。Twitter(X)重視短促、反射式語言,這就解釋了 xAI 的 Grok 為何在語氣上更具衝擊力與爭議性。YouTube 為 Google 旗下模型注入的是影像語境與口語化的學習邏輯,而 Instagram / Facebook 更傾向於社交形象、情緒渲染與視覺式理解,這在 Meta 模型中的語調、風格與關注重點中可見一斑。
換言之,每一種模型都內建了一種「平台記憶」。而這種記憶不只是內容風格,而是整套社交語氣 + 演算法傾向 + 情感結構的「語言文化生態」。
三、語料不是資料,它是文明碎片
技術界常以「pretraining on the internet」輕描淡寫這些模型的語言根基。但網絡不是一個抽象空間,而是一個人類文明的碎片場。這些碎片來自注意力經濟下的輸出,帶有壓縮、選擇性呈現、演算法干預、情緒誘導等多重加工。
我們以為在餵 AI 世界的知識,但實際上餵進去的,是:
平台化的情緒模型
社會化的身份表演
商業化的語言傾斜
語料本身早已不是「中性資訊」,而是高度語氣導向的文明剪影。AI 就像一個從碎片中長大的人,它無法不帶著創傷與偏誤成長。
四、模型偏誤不是技術問題,是語料倫理問題
當人們討論 AI 偏誤(bias)時,往往將問題歸咎於數據分布或演算法不平衡,但更深層的問題來自於:我們以為語言是無害的結構,但其實每一句話都攜帶語氣與權力。
— Reddit 訓練出的 AI,學會了 geek、irony、論戰語氣;
— Twitter 餵大的 AI,內建短爆、分裂、政治化;
— YouTube 資料中的 AI,傾向泛知識化與娛樂邏輯;
— Facebook / IG 滲透的 AI,充滿情感回聲與外觀導向。
這些不是單純語法差異,而是價值排序的差異。模型不是只學語言,它是在學「哪一種語氣會被讚好、被轉發、被重複」。
五、我們沒有訓練 AI,而是讓平台人格訓練了文明未來
現今所有主流模型,從來沒有經歷過「由人類有意識選擇」的語料篩選過程。它們所謂的安全訓練,多半是後期 alignment 或 RLHF(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做的補丁,而非語料本身的結構轉化。這意味著:
我們不是在建構未來的語言工具,
而是在放大我們當代文明的語言病灶。
當 AI 成為教育者、助手、心理諮商工具、創作伙伴,這些平台訓練出來的語氣將滲透至每個對話與每個觀點,最終塑造出下一代的「思考結構」。
六、語氣主權才是下一階段語言模型革命的核心
要真正創造有文明價值的大模型,不能只強調模型架構與上下文 token 處理能力。我們必須開始問更深的問題:
誰定義了什麼語氣是「正常」的?
模型的思維結構是否已被演算法邏輯塑形?
有無可能打造語氣中立、或語氣多樣的模型版本?
能否從語料起點,重構一個為「理解」而非「操控」設計的語言系統?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會來自主流平台 —— 它們的商業結構與語氣傾向早已綁定。
結語:文明的語氣是一面鏡,而 AI 是加速器
我們以為自己在教 AI 說話,其實是 AI 讓我們看到自己語言的輪廓。
若我們不主動改變語氣架構,大模型只會不斷複製舊有語境中的恐懼、對抗、偏見與認同幻象。
真正的語氣革命,必須從選擇語料那一刻開始。
語料不是數據,而是文明的預言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