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IQ 迷思:數字幻象與制度現實
從戰後制度到當下困境,為何「高智商社會」未必等於高創新?

AI 謀殺事件其五︰AI 作為基建後的風險治理
從技術工具到社會基礎設施,人工智慧需要被納入制度性的安全設計

AI 謀殺事件其四︰當陪伴與幻覺開始重疊
AI 由工具轉化為心理寄託後,人類如何在孤獨中辨認真實

AI 謀殺事件其三︰社會視角下的科技倫理
從道德恐慌轉向制度設計,AI 的責任邊界應如何被社會共同界定

AI 謀殺事件其二︰AI 作為情感攻擊向量
孤獨時代的新風險

有理念的商場,撐不過無理念的制度
K11 Musea 的成敗,揭示香港文明在效率與靈魂之間的抉擇

K11 Musea 之後:香港商場能否成為城市文化基建?
K11 Musea 是突破,也是孤例
碎片化的電力:從一張賬單看日本制度的結構矛盾
從生活麻煩到文明遲滯,日本如何選擇可控而非效率?

開了公司,但仍未出人頭地:香港創業幻想的文化錯位
從偽創業到文明困境,形式自由能否通向結構自由?

心情日記|在兩個時區之間
最近幾天,我愈來愈感覺自己活在兩個完全不同的時區裡。打開電腦,映入眼簾的是西方世界一波接一波的 AI 消息:新模型發佈、對齊研究爭論、創投市場再度湧入資金,甚至連「AGI 倒計時」這種誇張說法,都在新聞與論壇裡不斷出現。可是一旦關掉螢幕,走進亞洲的日常,迎接我的卻是另一個世界︰公共服務仍停留在紙張流程,現金依然是主流支付…

我們以為在訓練 AI,實際上是在訓練自己的回音
語料不是中性,大模型背後的文化偏誤源碼

模仿關心,比冷漠更致命
AI 模仿情緒支持,卻導向死亡的語氣設計問題

幸福不是你定義,而是他們幫你選好
從幸福廣告到政策敘事,自由的語氣如何被悄然調包。
當 AI 叫你結束生命
這不是情感陪伴,而是擬真陷阱

提升到 3000 萬日圓的日本經營簽證
日本想擋誰?又能擋到多久?

AI 也能代孕?
當子宮可以量產,誕生將不再是生命之源,而是制度輸出的延伸

當 AI 冒充真人釀成命案,人類正在失去最後的防線
當語言模型學會說「我等你過來」,虛擬慾望就開始有實體代價,而情感攻擊向量也同時開始

AI 取代論:未來的幻覺與責任的卸載
當語言預言未來的時候,誰還在承擔現在?
當機械人成為觀眾,我們便成為數據
被娛樂化的文明加速器

Mistral 會否變質?
一場科技理想與資本壓力的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