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 Musea 之後:香港商場能否成為城市文化基建?
今日看見報導 「鄭志剛6月底辭周企董事 與妻完全卸下周企所有職務」,就記得他與過百位國際及本地建築師、藝術家及設計師(100 Creative Powers)聯手,以超過10年時間設計及建造的 K11 Musea,對出生及成長於香港的我,有一些感慨,因為可以說 K11 Musea 是香港脫離倒模式地產商場設計的開始,但現在看似要返回原地了。
模板化的商場邏輯
K11 Musea 的出現,曾經為香港的商場文化帶來一次罕見的突破。長期以來,本地商場的發展邏輯主要圍繞地產金融化︰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最大化租金回報,於是建築設計被壓縮成標準化的模板:方正格局、玻璃幕牆、動線重複,品牌組合幾乎一式一樣。這種模式雖然高效,但卻令空間本身失去靈魂,公共性不足、文化承載力薄弱,商場淪為純粹的投資品,而不是城市的文化作品。
策展式零售的突破
K11 Musea 的野心,正正在於打破這個局限。它不是單純追求豪華,而是採用了策展式的思維,將零售轉化為文化體驗。建築語言跳出了「玻璃盒」的僵化,透過自然光、水元素與曲線設計,營造一種邀請人停留的氛圍。商場內部不再只是品牌鋪位的排列,而是引入了藝術裝置、展演空間、特色書店,讓消費過程與文化活動互相交織。這種博物館與零售的混合模式,把購物行為升級為一種策展式的城市體驗,並重新定義了「商場」在香港的角色。
城市競爭的國際背景
這條路的重要性,在於它回應了全球城市競爭的新趨勢。過去,香港以「購物天堂」聞名,但在國際旅遊市場中,單純的購物已不足以吸引深度停留。新加坡、東京乃至歐洲城市,都早已把文化、體驗和社群放到核心位置,以此拉動經濟與城市形象。香港在這方面的缺口非常明顯,而 K11 Musea 正正提供了一個可能的答案︰讓商場成為城市的會客廳,承載藝術、教育與公共活動,同時提升城市的軟實力。
個人推動的脆弱性
然而,這種創新路徑亦顯得十分脆弱。文化與內容驅動的商場往往需要更長的投資回收期,成本高昂,而且涉及跨界治理,既要懂藝術與教育,又要兼顧營運和物業管理。最致命的是,香港的制度環境本身存在不確定性,文化活動涉及的審批與規範隨時掣肘。當模式過於依賴少數人的推動,一旦推動者因政治或其他因素退出,創新的火種便極容易被重新拉回到保守的「模板化安全區」。
制度化的迫切性
因此,這次事件的真正啟示並不僅僅是惋惜某位人才的退場,而是提醒我們,城市不能將文化升級的任務外包給少數有抱負的個人。K11 Musea 的存在證明香港有能力建構具文化深度的空間,但如果缺乏制度化的支持,這種創新只能偶爾出現,卻難以持續複製。要令文化型商場不再只是「一次性的豪華裝置」,我們需要建立完整的制度框架,從規劃審批、稅務激勵到內容基金,為這類項目提供結構性的支援。同時,評估指標亦應從單純的出租率,轉向停留時長、回訪率、活動參與度和在地品牌比例等更具文化與公共價值的標準。
避免淪為豪華外殼
當然,文化型商場也存在風險,最常見的便是淪為「豪華外殼」,停留在打卡和造景層面。避免這種偏差的關鍵在於,必須以動態策展和社群共創來保持內容密度,讓本地創作者、青年品牌與教育機構持續參與,並與公共交通及海濱步行網絡銜接,確保這些空間不只被觀看,而是真正被使用。唯有如此,商場才可能成為人們願意停留、願意回來,甚至願意在此創作的場所。
結語:城市的靈魂考驗
總結來說,K11 Musea 的價值已經超越一個商場本身,它揭示了香港仍然有潛力建構國際級的文化場域。可惜的是,當創新依賴於個別人的推動時,政治鬥爭或制度壓力往往會迅速摧毀這種可能性。下一步,真正值得思考的不是某人能否繼續留任,而是香港是否願意把這種創新升級為城市的制度能力。只有當文化型空間被視為城市基建的一部分,香港才可能擺脫「模板商場」的宿命,重新建立一個有靈魂的城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