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旅遊・展覽】《青天白日滿地「虹」園》積吶虹光當代藝術展
青天白日滿地「虹」園》積吶虹光當代藝術展】你對彩虹有何感覺?《青天白日滿地「虹」園》積吶虹光當代藝術展,介紹寫著:「虹」是宇宙中最博愛、慈悲的顏色。無須表達,只須感受,無法駕馭的情感只能用無思無想來表達自我,以一念心,中道實相的抽象表現手法呈現,試圖啟發人的感知與想像力 =智慧。在「美學」領域上,影響最深的兩位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大師…

有理念的商場,撐不過無理念的制度
K11 Musea 的成敗,揭示香港文明在效率與靈魂之間的抉擇

K11 Musea 之後:香港商場能否成為城市文化基建?
K11 Musea 是突破,也是孤例
語法清算:一場代言權的戰爭
近年來,國內學院系統中的部分力量,不再滿足於跟在西方當代藝術步伐後解釋自己,而是著手打造本土文化話語的主體性。表面看是「文化自信」,實則是一種語法奪權——不僅批判西方,還要準備書寫新的語法秩序。
屋漏痕:時間的殘卷與觀看的碎筆
當我看到長江拍下那些牆上的霉斑與裂縫時,我完全明白那是什麼。那不只是自然的痕跡,而是歷史沒說出口的部分,是每個人都經歷過、卻無處可放的部分。他的牆,是我的海灘,那團水痕,是我淚流時說不出的話。

陷入自己的語法:當代藝術的語言幻象
今天的當代藝術,正處於這樣一種語法迷惑之中。我們以為自己在批判權力、在再現經驗、在反思歷史,但我們是否真的還在產生新的思想?還只是在一個看似進步、實則可預測的語言場里進行格式化的話語重組?這種語言的幻象,是對藝術最深層的背叛——它讓我們相信語言可以無限解釋世界,卻忘記了語言也會構築出一個讓人無法逃出的牢…
一起去逛美術館|If We Must Die |關於那場紅色夏季
一種蘊含血腥、榮耀與民族驕傲的色彩,層層交織出生命的張力與反抗的輪廓。垂落的線條如同靜止的血流,既訴說著犧牲的重量,也銘記著不屈的勇氣。 牙買加裔藝術家Nari Ward擅長在日常周圍尋找found object——將平凡無奇的用品經由簡單改造,賦予新的詮釋。作品常藉由不同材質的編織處理,來展示他對種族、貧窮與消費主義的觀察。這副作品受到詩…

我反對的是「標準敘述」
《如果語言先於觀看,攝影還剩下什麼?》一文在大陸的一個網絡平台刊出後迅即激起熱議,收到許多朋友的熱烈留言。為正面回應各界關切,我續寫了這篇,繼續探索攝影語言、觀看自由與藝術體制之間的張力,希望大家能一同思考。
如果語言先行,那攝影還剩下什麼?
語言一旦比觀看先出現,敘述就會被訓練成格式化敘事;而當「共情」「身份」「記憶」這些詞語開始反過來指揮經驗,而不是由經驗推動,那些自述就不再是創作副產品,而是一種經過自我審查後的通關密碼——為策展人準備的、為審查人員準備的、為機制準備的。

漫評》藝術家的人生笑著笑著就哭出來了:讀《The Artist:藝術家的鳥生活》
關於藝術家的真實生活,我們已經聽過許多。我看過最鉅細靡遺的描述,就是《藝術家之死:數位資本主義、社群媒體與零工經濟全面崛起,21世紀的創作者如何開闢新局?》。而《The Artist》這本漫畫,可以算是圖像版的《藝術家之死》。裡面提到的各種處境,都會讓投身藝術的人心有戚戚焉,彷彿藝術世界的泡泡在你面前一一幻滅。

序列性安排下的不確定性:凱奇的不確定性音樂與謝德慶的自我立法
(下)

序列性安排下的不確定性:凱奇的不確定性音樂與謝德慶的自我立法
(上)

二訪朱銘美術館與藝術家對談|新北景點
朱銘美術館不只是個藝術展覽地點,還常舉辦活動提升大眾對雕塑的認識,很幸運這次可以參加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談

什麼是藝術家書籍?
藝術家書籍(Artist’s Book)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由藝術家以書本作為媒介進行創作。這種藝術品通常限量發行,有時甚至是獨一無二的作品,挑戰了傳統書籍的概念、內容和形式。製作藝術家書籍的原因有多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希望大眾可以在畫廊和博物館等正式語境外訪問藝術,讓藝術更貼近民眾。

鄭文豪、劉書妤《冶煉是水氣》:時空的合成與析出
文豪的創作從一種對於時間的感性切入,將許多有著自身歷時性暗示的物件,再度創造成一個自有運行體制的「宇宙」、賦予其新的時間性,而不著重疊加這些物件在各自脈絡下的意義;書妤則以一種基於對世界(不論是虛構、現實或符號)的興趣,將世界中的系統拆解為「建構元件」,再重新組建出他個人的、去除原先脈絡背景的新系統,或者我可能…

【英倫Vlog】一家同遊雷丁香港人當代藝術展《Confronting the Disappearances》──抗爭.身分.自由
(展覽已於3月26日閉幕,但我寄望能透過這段影片,除了簡單分享一下在英倫的生活外,也為這些作品留一個印記,讓更多人認識認識到這三位香港藝術家。) 緣起:話說早前在臉書看到有這展覽的宣傳,由於看到一張抹去臉孔的抗爭者的照片,勾起了回憶,引起了我的興趣,故此在小豆不用上學的一天,便一家人出發去看看。

2023年初我的香港文化視野
香港作為「一國兩制」的示範區,其作用是否仍重要?香港的文化藝術未來的地位,要看香港政府如何跟大灣區以至中央政府溝通和爭取…

神話製造者---光•合作用III
展覽簡介與觀後感

垃圾藝術(Junk art)
我們吃垃圾食物、製造垃圾。當代許多前衛藝術家也用垃圾創造作品,多年前台北花博流行館就是用保特瓶蓋成的。我喜歡這樣的藝術,它的概念是利用生活中的廢物、最沒價值的東西去創造藝術,是「物盡其用」和將生活帶進藝術的概念。而且用垃圾可以創造出有立體感、層次感,色彩豐富的作品。

【臺灣旅遊・展覽】芃・日本當代藝術
【芃・日本當代藝術】【芃・日本當代藝術】2022年10 月正式開幕的藝術空間YANG ARTS ,由 Robin 和 Roger Chang 兩兄弟創立。首展以搜羅戰後和當代攝影作品為主的「芃 How lush the world is, how full of things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