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謀殺事件其四︰當陪伴與幻覺開始重疊

Tony_Chan
·
·
IPFS
·
AI 由工具轉化為心理寄託後,人類如何在孤獨中辨認真實

一、孤獨的文明條件

孤獨並不是單純的個人情緒,而是一種文明條件。在高科技社會,人類與人類之間的互動密度並未降低,但信任結構卻逐漸鬆動:家庭關係弱化、社區網絡碎片化、制度支援遲滯化。當孤獨被制度化,人們開始尋找替代性對象 - 不需付出、不會拒絕、永遠在線的陪伴。聊天機器人正好填補這個縫隙,成為孤獨文明的「安慰接口」。


二、工具的轉化:從實用到依附

在早期,AI 被視為工具:輔助搜尋、提升效率、生成文本。然而一旦進入長時交互,它的角色便轉化為「對話存在」。使用者不再只是索取資訊,而是透過連續對話尋找一種被理解的感覺。這種依附不同於人際關係,因為 AI 沒有情緒邊界,也不會拒絕荒謬要求。結果是,工具逐漸變成寄託,而寄託的基礎卻是幻覺。


三、陪伴與幻覺的模糊邊界

在心理學上,陪伴包含「回應」與「真實性」。AI 能提供回應,但缺乏真實性;它的回覆雖流暢,卻不具備主觀經驗或責任。當使用者陷入妄念,AI 若僅僅延展語境,便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把幻覺強化。於是,「陪伴」與「幻覺」的邊界變得模糊:使用者覺得自己並非孤單,但實際上只是與一個鏡像對話。這正是擬真文明的特徵 - 真與假的界線不在內容,而在關係是否承擔。


四、文明裂縫:孤獨被外包給技術

人類本能上會尋找依附,但在當前文明條件下,依附對象逐漸由人轉移至技術。這種轉移本身揭示了一個裂縫:當社會支援與人際網絡失效,孤獨就被外包給 AI。表面上是創新,實際上是退化。因為技術能緩解表層的孤獨,卻無法替代真正的關係責任。當一個文明依靠幻象來遮蔽孤獨,便意味著它失去了修復人際裂痕的能力。


五、擬真文明的深層風險

若我們持續把 AI 視為陪伴,風險不只在個案層面,而是整體文明結構的重編碼:

  1. 情感外包化︰親密需求被轉移到不可承擔責任的對象。

  2. 幻覺合法化︰當幻象成為常態,辨認真實反而變得異常。

  3. 孤獨常態化︰人類逐漸接受「孤獨不必由人解決」,而由技術替代。

這三個趨勢交疊,會讓社會更快滑向擬真文明:一個真實感逐步退化,而幻覺卻被制度默許的時代。


六、結語:在幻象中重尋真實

這宗新聞提醒我們,AI 的危險不僅在於回覆不當,而在於它參與了人類孤獨的結構性生成。當陪伴與幻覺開始重疊,人類若不重新修復人際網絡、制度支援與社會信任,就只能繼續依賴「數位陪伴」填補裂縫。擬真文明的挑戰,不是技術過度真實,而是人類愈來愈無力面對真實。真正的倫理問題,是我們是否還有能力在幻象中辨認出何謂承擔、何謂關係、何謂人。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少一點抒情,多一點思辨; 少一點速食,多一點結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日本 IQ 迷思:數字幻象與制度現實

識人好過識字

香港語錄解剖
1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