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好過識字
1. 觀念的流行:一句口號的社會生命
「識人好過識字」這句說話在香港極為常見,常用來提醒年輕人:在現實社會,學歷與專業知識未必能保障前途,反而人脈關係才是真正的資本。它之所以廣泛流行,原因在於香港社會高度商業化、講求速度與實效。在這樣的環境裡,擁有能打開門路的人脈,往往比持有專業證書更能即時帶來機會。例如不少大學生努力考取專業資格,卻見到同學因為「有朋友介紹」而率先獲得理想職位,這種對比令口號更顯真切。
2. 歷史根源:殖民地經濟結構與「靠關係」的文化
這種心態並非憑空出現,而是由香港殖民地時期的社會結構所塑造。當時政治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廣大市民缺乏政治參與渠道,「找對門路」成為突破社會壁壘的重要手段。工商社會的發展亦推動了「快錢」文化,人與人之間的網絡被視為財富流動的捷徑。例如六七十年代,部分工廠仔並非靠專業訓練,而是因為「有人帶路」,成功轉戰地產或金融業,搭上經濟起飛的快車。這樣的背景,令「識人」成為社會默認的生存法則。
3. 現實合理性:人際資本確實重要
從社會學角度看,人脈資本(social capital)確實能在很多情境中發揮作用。無論是找工作、做生意,還是爭取資源,擁有人脈往往能縮短距離,打開大門。特別是在資訊不對稱、制度透明度不足的環境,「識人」的效用更明顯。常見例子是:一位畢業生成績優異,但 CV 投出無聲無息;另一位學歷普通,但因為父母認識老闆,馬上獲得面試甚至錄用。這些故事加深了社會對「識人」的信仰。
4. 認知偏差:當「識人」凌駕一切
然而問題在於,當「識人」被過度強調,甚至凌駕於「識字」之上,整個社會便會陷入偏差。首先,它強化了裙帶文化,例如娛樂圈或建造業,經常出現「靠後台」的人比真正有實力的新人更容易上位。其次,它助長了短視心態,部分年輕人被灌輸「讀書唔重要,識人先緊要」的訊號,令他們更重視應酬而非專業。甚至有家長一邊要求子女專心讀書,一邊私下承認「最緊要係有人脈」,這種矛盾訊號會削弱年輕人對知識的信念。
5. 與現代社會的脫節:知識經濟的逆行
在知識型經濟時代,全球化與科技創新的競爭愈發依賴專業與創意。如果一個社會仍沉迷於「識人好過識字」的心態,它將難以真正吸納和培養人才。以國際比較為例,新加坡長期大力投資教育與科研,吸引跨國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反觀香港,雖然擁有金融與地產優勢,但在創科發展上經常被批評不足,正是因為太多人相信「找關係」比「提升知識」更實際。
6. 更深層的矛盾:社會流動與制度信任危機
這句話之所以能打動人心,背後其實是一種制度不信任。市民相信制度無法保障公平,只能依靠「識人」來避免被淘汰。以樓市為例,許多人覺得即使拼命儲錢也追不上樓價升幅,於是寧願花力氣去搭建人脈、尋找「內部機會」,而非單靠努力工作與知識累積。這種心態的普及,反映了社會對公平競爭機制缺乏信心。
7. 重新定位:人脈與知識的平衡
理性看待,「識人」與「識字」本來並非對立,而是互補。人脈能幫助打開機會,但唯有知識與專業才能讓人真正立足。更健康的社會觀念應該是:「識字讓你有能力,識人讓你有舞台。」問題在於,香港長期過度強調人脈,卻忽略了知識的根基。
結語:從錯誤觀念中看見結構問題
「識人好過識字」之所以錯,不是因為它完全與現實脫節,而是它將一個「不得不然的生存策略」錯認為「應然的社會價值」。它折射出香港長期存在的制度不信任與結構失衡,也提醒我們:要改變這種錯誤觀念,並非單靠倡導知識價值,而是需要更公平的制度、更清晰的流動渠道,讓人們相信知識與努力的投資終將得到合理回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