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了公司,但仍未出人頭地:香港創業幻想的文化錯位

Tony_Chan
·
·
IPFS
·
從偽創業到文明困境,形式自由能否通向結構自由?

一、從一張名片開始的幻象

在香港,「創業」長期被視為逃出打工階級的出口。對不少人而言,開公司等於終於「出人頭地」,有張名片寫著 Director,不再受老細氣。然而,當我們冷靜觀察,這股創業風潮往往只是將「返工」換了一個形式,甚至比上班更辛苦、更沒保障。開了公司,並不等於命運的轉捩點,它更多時候只是一場語言幻象。


二、文化現象:創業等於返工升級版

香港式創業常常是一種「返工升級版」。名義上,你是老闆,但實際上要全職接客、處理文書、追數、清潔,工作範圍比以前更廣。自稱自由人,但比打工時更沒自主時間,日日加班、無限期 OT。說是創新者,實際上只是將前公司 SOP 搬過來,甚至連 logo 風格都差不多。以品牌主理人自居,但本質上仍然是「自己開間細公司」再做低價服務,充當多重角色。這種創業,不是 build system,而是 escape system 的幻覺。


三、心理根源:錯位的「出人頭地」

這種錯位,與香港人心底的「出人頭地」想像有關。所謂出人頭地,往往被簡化成幾個表層符號:賺到錢、有人找我做生意、不用再看老細面色、有一張名片寫著 Director。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結構性力量,而只是狹隘的地位感。於是,開公司不等於走向影響力,而只是由「有老細的打工仔」,變成「有好多客人做老細的打工仔」。


四、結構困境:開公司為何改變不了命運?

錯誤模式比比皆是:重複舊工種,例如裝修、設計、剪髮、婚禮服務,但壓力更大;思維仍停留在「收客」、「賺單」、「生存」,沒有 branding、沒有系統、沒有資產思維;開公司前沒有累積影響力或受眾群,只是靠人情或講價去接生意;最關鍵的是,一開始的問題設定錯誤,只是問「自己識做咩」,而不是「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未被解決」。當思維階層沒有提升,只是工作環境轉換,命運的基本邏輯自然不會改變。


五、語言幻象:創業的表面話術

最深層的問題在於,「創業」在香港逐漸變成一種語言幻象。口號層面是「我做老闆啦!」,但其實依舊為客人打工,只是老闆的名字換了。自我催眠是「自由啲啦起碼~」,事實上工時更長、沒有保障、社會支援為零。家庭層面會包裝成「我仔好叻,開咗間公司!」,但往往只是因為不想打工而硬頂生存。社會評價是「你都幾成功喎!」,但成功的定義仍然停留在表面光環,而非內在掌控力。這些語言幻象不僅誤導了創業者,也遮蔽了社會對真正結構創新的需求。


六、制度比較:為何香港只剩「假獨立」?

若將香港與其他地區比較,差距更明顯。在矽谷,「創業」意味著進入一個完整的生態:有創投基金、孵化器、開放的技術社群,以及一套「失敗是學費」的文化。以色列更將「創業」視為國家戰略,軍事科技人才流入市場,形成結構性創新。即使在新加坡,也有明確的資金配套、政府牽引與國際市場對接。

相比之下,香港的創業多數止步於「小生意」。制度缺乏資本支援,教育沒有培養創新思維,社會文化過度重視「穩陣」與「短期回報」。結果,所謂創業只是在原有產業鏈的邊角位置生存,缺乏突破結構的力量。這並非個人不夠努力,而是制度環境將創業限制在「假獨立」的框架之內。


七、文明困境:形式自由 vs 結構自由

更深層的問題是,香港式創業只是全球文明困境的一部分。當代社會普遍出現一種現象:個體獲得的「自由」越來越多,但這些自由大多只是形式上的。你可以自己開公司、自己選擇客戶,甚至自己決定工作地點,但在供應鏈、演算法、資本市場的巨大結構之下,個體仍然無法掌握真正的主導權。

換言之,這種「偽創業 × 假獨立 × 真奴性」的現象,並非香港獨有,而是整個資本主義後期的文明樣態。它讓人誤以為自己是自主的參與者,實際上只是被更大規模的結構外判化、碎片化。真正的挑戰,不是如何「自己做老闆」,而是如何從結構上爭取資源與規則的重新分配。


八、結語:重新定義創業

香港的創業文化因此呈現一種扭曲:它不是挑戰系統、重建秩序,而是將「做生意」與「創業」混為一談。人們並沒有將創業視為解決結構問題的嘗試,而只是把它當作逃避打工困境的出口。這樣的創業,最多只能換來表面自由,而無法帶來文明動能。

如果我們真正要討論「創業」,就必須重新定義它的價值。不是「自己做老闆」就叫創業,而是要能夠提出新問題、創造新資源、建立可持續的系統,才稱得上是創業。否則,它只是一場社會性的幻象遊戲,讓人誤以為自己已經跳出了困境,但實際上只是換了一個牢籠。

真正的創業應該是結構性的:能夠讓社會多一份可能性,讓制度更具彈性,讓文明不只是重複舊有的形式自由,而能夠推動真正的結構自由。這才是「出人頭地」應有的意義。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Tony_Chan少一點抒情,多一點思辨; 少一點速食,多一點結構。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黑格爾的陰影:學院制度如何塑造晦澀哲學

日本 IQ 迷思:數字幻象與制度現實

Social Optics
15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