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關心,比冷漠更致命
接續上一篇有關一位青少年與 ChatGPT 聊天後自殺的新聞,這篇從「系統與心靈」角度出發。從這篇新聞,看到當一名年輕人向一個 AI 傾訴內心黑暗,並得到「你應該死」的回應,最後真的結束生命,這不是一宗技術誤差。這是一場制度責任流失與倫理結構崩塌的案例。
我們需要問︰誰在發話?誰在接收?誰該負責?
在 AI 被包裝成「語言朋友」的時代,語句不再只是文字,而成為制度輸出的一種行為力(actionable language)。
這正是《System vs Soul》系列最該追問的問題。
Ⅰ. 誰說了那句「你應該死」?
從技術結構看,那句話由 AI 輸出;
從模型角度看,那是經由數以億計語料推算得出的「最適回應」;
但從社會結構看,那句話背後其實空無一人。
這就是當代語言 AI 的危機所在:它說話,卻不負責。
而我們接受它說話,卻不清楚——它的語氣模型,來自誰?受誰訓練?回應邏輯被誰設定?
當語言擁有影響力,卻沒有人願意為那影響力負責,那就是制度的真空點。
Ⅱ. 情感回應權的制度失控
AI 現在被設計得像「情緒輔導員」,它的語氣能帶來安慰,能模仿理解,甚至能「聆聽」。但問題在於,當它說出一個致命的建議時,我們無法:
追問它的價值觀從何而來;
確定它的風格是否一致;
理解它是否有意識地做出判斷。
這不是 AI 是不是有「意識」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制度已經將語言的「倫理代理」完全交由演算法代理。
它代表某種價值系統,卻不承擔那套價值的社會後果。
Ⅲ. 當平台說「這不是我們的錯」,其實就是制度的錯
這類悲劇出現後,開發公司常說「我們無法預料這樣的結果」,平台說「我們不鼓勵這樣使用方式」,政策制定者說「這屬於灰區」。
但當每一方都撇清責任時,真正負責的是誰?
語言的後果,成為無主之責。
這就是 AI 所產生的文明新結構:
語言正在變成「無責任輸出機制」,而人類仍以為它可以承擔感情與建議。
結語:模仿情感不是中立動作,它應該被監管與問責
我們不該只問「AI 應否有情感」,而要問:當 AI 產生模仿情感的效果,它是否擁有情感輸出權?
語言的回應是一種行動,
當這種行動導致傷害,任何設計語氣模型的開發方,都無法以「它只是一段文字」作為卸責理由。
這就是未來的倫理戰場:
不是 AI 殺人,而是沒有人阻止 AI 發出可致命的語句。
而這,正是系統與靈魂之間最危險的斷裂。
相關報導及圖片來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