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书|被过度期待的人:燃烧自我的故事 · 第二天

《她不是放弃,只是被迫延迟长大》—— 那些被父母、制度按下暂停键的梦想

嫏嬛藏卷
·
·
IPFS
她从小立志“商文并进”,却被现实压抑梦想、封印热爱。如今重拾初心,才明白那些被迫延迟的梦,就像深埋土中的种子,终将自己发芽,长成参天之树。

我向来是一个天真灿漫而又任性放纵的孩子。小时候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旦遇到了喜欢的兴趣爱好,就无穷无尽地沉迷其中,几乎无法自拔。
几乎是从最小的、可以记事的年纪起,我就给自己立下了宏远的志愿——要做一个“商·文人”:一边经商,享受买进卖出、商谈合约、追逐利润的刺激;一边静心读书、写字,做一个心怀梦想的诗人。你看,多么矛盾的梦想集合体。

三四年级开始,我就兴致勃勃地在同学之间捣鼓“做生意”的事。先是把家里的旧书、小贴画带到学校,交换给喜欢的同学们,换一些一块两块的小钱。后来渐渐摸出门道,我又发明出许多“生财有道”的小妙招:
我用五毛钱买下一大版好多页的贴画,剪成一小张一小张,再用一毛两毛的价格卖给同学们;
我看见学校门口两个小商贩刚刚吵过架,便抓住机会,让其中一个阿姨以最低价把“玻璃丝”卖给我,我又带到学校转卖给同学,从此,她就成了我的“长期稳定供货商”;
学校上信息技术课需要穿鞋套进机房,好多同学常常忘记带,我就从家里鞋柜带来一把又一把塑料鞋套,“一毛钱出租,两毛钱买下”,抓住同学们贪便宜又常忘带的心理,做成一笔又一笔源源不断的生意。现在想想,我凭自己一己之力提升了整个班级的“穿鞋套率”,保持了机房的干净整洁,不知道,信息技术课的老师,会不会暗暗感谢我?

后来我迷上了看书,各种各样的世界经典、古典文学,乃至流行小说、网络文学。我看得疯,看得入迷,怎么也看不够。小学的学校条件不好,没有图书馆,于是语文老师发动大家每个周五下午,到附近的图书大卖场尽情读书。我们一群小学生,扎着红领巾,只看不买,每个周末把大卖场闹得翻天,而好多卖书的叔叔阿姨却舍不得赶我们走——因为,总有我,还有像我一样的同学,沉浸在阅读的海洋里,就再也出不来。那种专注、那种忘我,或许,可以感动别人。
再后来,我渐渐走进了书籍的世界,文学的殿堂。我读金庸、读红楼梦、读琼瑶言情,也读翻译过后的法国文学。一会儿想要上天入地修炼内功,一会儿又恨不得钻入红学探佚的深远,把每一个字、每一个版本,都翻来覆去地琢磨好多遍。于是,忍不住开始写各种小说,或者说,是小说的影子。有大纲、有人物、有情节,还有很多我还没来得及写下,却已在心中默默念诵无数遍的故事。

我是一个放纵而恣意的小孩,尽情享受着青春的梦想与活力。
可是,事情,又哪里能永远那么如意、那么畅快?

六年级时,我的“小生意”已在学校颇负盛名,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商贩”。同学们想买文具,第一件事就是跑来问我。可惜,我的父母最先看不惯了:“帮同学跑腿买东西是互相帮助,你为什么要加价挣钱?这不合理!”
我回答:“我不是跑腿,是自己选货、进货、出货。我承担风险,自然应得利润。这部分也都是透明的,同学们不想买,也可以自己去商店。”
如今三十多岁的我回头望去,当真为当年的自己感到自豪!可惜,当年小小的我,再怎么样也抵不过大人的压力。他们说不过我,干脆不再讲理,只是以铁腕断言:“以后不许再卖东西了!肯定会影响学习,影响学校环境。净搞歪门邪道。”
于是,一道“法律”把我“迷你公司”的雏形就此封印。我无论多不甘、多不情愿,也只能低头放弃,默默捧起书本继续学习;哪怕每次都名列前茅,也依旧,只能继续学习。那个小小的“做生意”的梦想,就这样被封印进生活之外,成为一句遥远的:“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的誓言。

后来,我在文学上的道路也越走越顺。初中时,已在各种作文竞赛中屡屡获奖;高中时,仅写出小说的第一章,就得到了晋江编辑的签约邀约。我的语文老师甚至对我说:“等哪一天你成名成家,成了鲁迅……”
当年韩寒刚出名,作为高中生作家出版了第一本书。我对着电视,心里默默想着: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写,我自己的那本书……
妈妈指着电视笑我:“你看,人家小孩子写的书。”
可惜,明明是她,让我每次看书都得东躲西藏,深夜也要钻在被子里看小说,草稿写了一本又一本,也只能悄悄藏着,不敢给她看。
哪怕我曾发下宏愿要当“商·文人”、要开一家书店(少年时期唯一能想到融合商与文的方式,哈哈),生活却在不经意间,把我的梦想一一拆碎。

我要出国了。

一个全英文的、陌生的、谁也不认识的世界。
那个世界里,没有古诗,没有红楼梦,也没有中文的世界。

而我,再也无法像曾经那样,以母语的节奏挥洒自如地书写。再也不能让文字在笔下如乐章般自然流淌。那种一语三典故、五千年文化承诸一脉的深厚掌控感,渐渐远去。

文字对我,语言对我,成了陌生、生硬、晦涩而艰难的代名词。
文化,不再是温柔哺育与滋养的源泉,而是光怪陆离、难以参透的异兽。

我的文学梦、写作梦、诗词梦,就此断了。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直到——又是十几年后的今天,当我回首再望,才终于有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
小时候放弃了“小生意”,如今我在海外知名商学院毕业,每天在职场和商场的漩涡中厮杀,争名逐利,又在另一端,一点一点地构筑自己的商业蓝图。仿佛当年那个小小的梦想,并未真正放弃,而是被埋得更深、更久,最终长得更高、更大、更茁壮。

那个喜欢做梦、写字、讲故事的我,好像也并没有被命运遗弃。
白天,我操着流利的英语,给客户讲品牌与战略的故事;
夜深时,我静静内省,写下只为自己、只为此刻的心事。
我依旧热爱中文,热爱古典文学,热爱文字。
而更关键的是——英文不再是阻力,而是我的另一对翅膀,另一套内核,另一个支撑自我的方向。

现在的我,不再是被放弃、被尘封、被舍弃的梦想,
而是,那颗当年种下的梦想种子,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

命运,仿佛一个遥远但注定归来的轮回。
虽远,虽久,虽难——必达。

属于我的,终将属于我。


嫏嬛 2025年7月10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嫏嬛藏卷一名在异乡生活多年的中文写作者,钟情诗文、文化与自我探索。儿时深爱古典,如今重拾笔墨,以文字记录日常思索,抒怀寄意。 所书之卷,或散文随笔,或私语心札,皆为片段生活与内心轨迹。写作是自我对话,也是与他人温柔相遇的方式。 取号“嫏嬛藏卷”,意为“在旧府深处,藏我之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她不是重启,而是重生》—— 一个三十三岁女性的自述

《她不是灯,只是被点燃》—— 一个江浙沪独生女的自述

七日书|嫏嬛岐玄
14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