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商鞅文化1.1:弱民篇——孔子树宗庙,商鞅挑宗族
引言
《弱民篇》言:民弱则国强。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商鞅这一逻辑的现实意义,更不知道商鞅如何“弱民”及“弱民”才是“秦民大悦”的根本!
中国人为什么将“国”也称为“国家”!因为在古代,“国”本就是大贵族的封地,故“国”与“家”乃一体两用的名词——乃是同一贵族领导下的两种人群的称谓。
当然,如果一国只有一家,国与家并列也无所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国必然会出现“多家”的局面。“家”就会成为治国的毒瘤,国的政策甚至无法推行!
所以,拆散贵族的“家”,便成为依法治国的第一要务!
注意:本文中的“国”指的是先秦时的列国或君国;“家”指的是贵族的“宗族(家族)”,而不是现代所讲的普通家庭。
一、宗族:依法治国的第一大毒瘤
在古代中国,治国最大的难题不是小民,而是大宗族。
宗族有祠堂,有组织,有私产,有私兵,甚至能和基层的官府抗衡。
一旦族人犯法,有宗族庇护,官府想抓人恐怕连门都进不去。
一旦宗族与周边势力发生矛盾,宗族完全可以推平弱小的势力。
如果因宗族不配合,每次都要国君出面才能镇服宗族,就等于“国之利器乱用”,得不偿失。
结果就是:法令到处张贴,却进不了宗族的地盘。
二、孔子的强民术:立宗庙,固宗族
周时,儒以治礼为生计——为宗族主持祭神、祭祖、治丧、治婚等所有的礼仪生计。
宗庙越神圣,宗族越强大,礼会越多,儒生意越好。
故孔子的逻辑很清楚:
礼从宗庙来,仪式在宗族里展开。
没有宗庙,儒就没了祭祀;没有宗族,儒就会失业。
所以孔子一再强调“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制不敢制”,目的就是堵死一切削弱宗庙、宗族的改革。
孔子倡导“礼”,其实就是将宗庙神化,宗族做大,使庶民依附宗族,让庶民永远被捆在血供与劳役的链条里。
礼兴盛,结局必是:国空心化,家族坐大。
《论语》中“八佾舞于庭”就是家可与国抗衡最标准的例子!孔子仅是怒斥其“非礼”,殊不知,家族做大做强,恰是可以公开违法违礼的资本!
三、商鞅的弱民术:分家业,散宗族
既然宗族是国的毒瘤,将其祸患消弭于未然,便是治国者最高明的智慧。
当然,商鞅不会象孔子杀少正卯一样,以诛心未罪杀人。
商鞅更不会像韩非子一样用阴谋——诱使你犯罪,钓鱼执法。
商鞅的策略非常简单,就在于他抓住了宗族的命门。
宗族的结构是:
宗主:宗族的老大;
长老,每一支的长者;
成员,每一支的后代。
宗族,以孝道为原则,以长幼辈份为统治结构,经济进行二次分配——就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帮派或团体。
商鞅瓦解宗族的策略非常简单:
分家:凡一家有两个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必须分家,否则要加倍纳税。
结果:大家为了避免加赋,只能分家。
一旦分家,每个小户就从宗族里剥离出来,直接成为国家的编户。
这是经济杠杆,四两拨千斤:
在经济上,父亲掌控不了儿子;爷爷掌控不了父亲;宗主掌控不了各支;
宗族失去了财产的权力,自然也失去了人丁的权力 → 宗族瓦解;
国家直接面对小户 → 法令顺畅;
依附宗族的庶民也不再受宗族控制。
《史记》说“秦民大悦”,就是因为庶民不用受宗族二次盘剥。
分家,对小户的民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
那些辱骂商鞅的学者,甚至都不知道商鞅的弱民术竟然就是“分家”,还以为是多么恶毒的诡计呢!
四、弱民的真义:弱宗族,至民悦,令儒怨
“弱民”,不是压迫小民,而是削弱能与国体抗衡的宗族势力——民弱则国强。
孔子:强宗族 → 民被宗庙压榨,儒间接得利。
商鞅:弱宗族 → 民直面法律,获得公平。
所以,真正的“弱民”,其实是:
👉 弱强民,强弱民 → 国家安定,秦民大悦。
而儒则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从稳定的寄生职业变成了“灵活就业者”!
五、结语
孔子立宗庙,结果是宗族坐大,称霸一方,国空心,难以治理。
商鞅挑宗族,靠的只是一个“倍其赋”的经济杠杆,就让秦国从内部盘活。
所谓“弱民”,并不是压迫贱民,而是拆掉宗庙、砍掉宗族、解放编户;
所谓“弱民”,不是阴谋,不是损民之智体,而是令民自由自在。
民弱,则毒瘤去;国强,则全民悦。难道不好吗?
这正是商鞅的智慧,也是秦国走向强盛的第一步。
最后还要说明一点:从经济利益出发,儒最希望世间天灾人祸频发——灾祸越多,祭祀越旺;天下太平,反倒是他们的噩梦。
商鞅的阳谋,令儒失去宗庙依附,从“专业祭祀”沦为“灵活就业”,故世世代代骂商鞅为酷,其实只是为自己的失业叫屈。
——2015年10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