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換線|齊澤克的精神分析哲學(第2堂)

子非魚
·
·
IPFS
·
齊澤克的理論根源:拉岡

鏡像理論

拉岡的鏡像階段理論指出,幼兒在鏡中將自己識別為一個完整的「我」,但這一形象並非真實的自我,而是外在的「幻相」。這一認同過程將破碎的身體感受整合起來,卻也標誌著主體「異化」的開始,因為自我是透過外在形象而非內在真實所構建。隨著成長,鏡中的形象逐漸轉化為他人的目光——父母的期待、同儕的評價、社會大眾的注視——成為主體定義自我的依據。這種依賴他者認同的過程,使自我被鎖定在「他者的目光」之中,逐漸喪失與真實自我的連結。拉岡稱此部分為「想像界」。


無意識如同語言被結構

拉岡的核心觀點是:無意識如同語言般被結構著。他認為,無意識並非只是被壓抑的本能,而是被語言所結構的。藝術家、哲學家乃至精神病患的語言之所以常常「說不完」,正是因為他們真正想表達的事物無法完全被語言所陳述,話語間總存在一個「缺口」。而我們的慾望同樣是被社會符號所結構的,我們活在一個符號的社會中,慾望的內容與方向往往早已被社會所預先結構著。拉岡晚期稱此部分為「符號界」。


「死亡驅力」是來自「真實界」的召喚

拉岡作為一位具批判性的精神分析師,對於社會體制抱持質疑,認為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自我欺騙」和「夢幻泡影」的世界。他重新詮釋了佛洛伊德的「死亡驅力」,將其視為一種指向「真實界」的召喚,而非僅是回歸原初的非組織狀態。

在拉岡的觀點中,死亡驅力轉化為一種「不死的驅力」。借鑑尼采的生命哲學,拉岡指出,生命原本如同「奔流不息」的生之流,但為了進入社會軌道,我們必須透過符號和標籤來僵化、組織這些生命,這意味著生命透過某種「死亡的力量」才得以進入所謂的「生活」。因此,死亡驅力指向的是那未經社會符號與想像架構的、奔放且未被組織的生命原初形態,其中蘊含著一種「真實」。與此「真實」相遇的體驗被拉岡稱為「執爽」,這是一種超越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的體驗。

2025.09.03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